领导干部若只求“事事顺心”,迟早会吃亏后悔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许加越责任编辑:杨红
2017-01-04 05:24

警惕“事事如我意”

■许加越

“事事顺心,万事如意!”逢年过节,领导干部可能会收到这样的祝福语。作为一种情感的表达,这种祝福体现下级认可,承载下级心愿,受之无妨。然而,“事事如意”毕竟不现实。一旦出现,就要高度警惕。

善借鬼神论人理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述了这么一件事。雍正年间,甲与乙相善,并请乙帮助处理家政。甲官至抚军,又让乙辅佐官政,“惟其言是从”。直到后来,甲发现乙侵吞其所有财物,才察觉乙原来是奸诈之徒。

甲对此愤愤不平,一书状纸投往城隍。夜梦中,城隍问他:“乙如此险恶,你为何对他信任不疑?”甲曰:“为其事事如我意也。”城隍喟叹:“一个人事事都能如你意,这是极可怕的,你对此非但不畏惧、不警醒,还乐在其中,你不受骗谁受骗!”

“事事如意”既不合规律,也不合常理。任何人对纷繁事物的阅读、理解都会有局限性,不可能时时准确;任何人干事创业都会面临困难、经历曲折,不可能处处随心。更何况,受亲情、欲望、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可能会出现不理智的冲动。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有人在旁提醒、导之以正,而不是顺着冲动把他往错误的泥潭里推。

春秋时期,易牙、竖刁、开方是齐桓公的宠臣,在巴结讨好方面,这三人用心极深。听齐桓公说唯独没吃过人肉,易牙把自己的儿子给烹了;为近身伺候,竖刁把自己给阉了;为表示忠诚,开方离家十五年,即便父母去世也不回去。一段时间里,他们让齐桓公“事事如意”,享受了权力带来的快感。可最终饿死齐桓公,使齐国内乱纷争、霸业衰退的,正是这三个人。

有糊涂一时的霸主,也有世事洞明的君王。楚文王病重,召来大夫交代后事。楚文王说:“管饶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不安,不见不思,然吾有得焉”“申侯伯,吾所欲者,劝我为之;吾所乐者,先我行之。与处则安,不见则思,然吾有丧焉”。管饶帮助君王谨守礼仪,申侯伯趋奉而毫无原则,正因此,楚文王叮嘱:一定要对管饶封爵重用,必须要让申侯伯离开楚国。果不其然,申侯伯离开楚国到郑国后,因谋权乱政被郑人所杀。

易牙、竖刁、开方和申侯伯,这些人都曾是君主“满意的人”。他们为了让领导“事事如意”,用尽乱纲败纪的手段。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为君主添彩,而是为君主挖坑;不是为权力正向,而是驱权力走邪。表面看来,他们是替上面分忧、让上面高兴,实则背后打着算盘、谋着私利。一旦春风得意,他们便开始不顾一切地让自己“事事如意”。齐桓公没有察觉他们的奸邪,因而落得个人亡政息;楚文王洞悉其深害,才能为后任扫除隐患。

权力能让人成为圣贤,也会让人迷失本性,关键在于掌握权力的人是否不忘初心、坚守法度,保持清醒、脚踏实地。现如今,打着上级的旗号,“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的人有没有?但凡上级喜欢和要求,不管正确与否、符合实际与否,一概迎合奉承的有没有?有的!领导干部如果只求“事事顺心”,不问是否合法;只图“万事顺意”,不问是否破纪,就迟早会吃亏后悔。

解放战争攻打榆林时,彭德怀浑身上下没有一件完好的“行头”。而每次战斗结束,都有不少战利品上交。一次,有人给彭德怀送来一件鸭绒被,既轻便又暖和。大家都知道,首长年龄大、身体又受过伤,的确需要这条被子,因此都劝他收下。尽管大家是一片好意,可彭德怀还是断然拒绝,他说:“一切缴获要归公,这是我军的三大纪律之一,也是和国民党军队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任何人不能破坏这个纪律。”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领导干部像老一辈革命家那样,始终克制私欲、保持警惕、敬畏法纪,就不会使权力脱出框子、让别人钻了空子、令自己落入套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