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军事博物馆建成仅用9个月!

来源:“军报读者”微信公众号作者:许江 刘程责任编辑:任爽
2017-09-06 23:32

门外汉成“四级工”

军博内部的部分楼梯、墙面以及许多柱子都镶着大理石,为的是使建筑物显得颜色艳丽、光彩夺目。谁能想得到,这些都是由最初不懂技术的普通战士加工成的呢?

根据记载,整栋大楼共需要9800多平方米的大理石,然而开始建馆以后,大理石却找不着加工的地方。为解决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决定由解放军某部队来负责加工。

济南军区某部为军博开采、加工大理石。

按常规,初步学会大理石的加工技术,起码要两三年的时间,而该部队指战员们却要在1个月甚至几天的时间里学会这种技能,困难实在是不小!而且,工程要求他们日产220平方米,三月中旬他们每天才能产几十平方米,强赶进度质量上很可能出现问题。一些负责人参观以后直摇头,认为部队搞不了这个,建议延长施工时间。

该部队领导向全体战士作了动员报告,要求大家发扬勇于克服困难的光荣传统,用掌握现代化武器的精神来练好施工技术。后来,各连队都展开了夺红旗竞赛,从部队首长到战士,一齐动手改进机械和劳动组织,创造先进工具,来解决质量问题和提高施工效率。

某部队战士刘锡智本来不懂技术,但是在担任水磨石任务中,刻苦钻研,经过几个不眠之夜,成功试验出保证工程质量的措施;担任大理石加工任务的某部队韩作兴小组本是门外汉,他们经过学习钻研,不仅学会了技术,而且革新了技术,达到优质高产。

1961年8月2日《北京日报》1版。

经过努力,质量、效率两项指标双双上升。18种颜色的顽石最终变成1300多种规格的石料,用到建筑物上去,为整栋大楼增添了光彩。据统计,解放军官兵在几个月的时间中,近一半人学会了不同的施工技术,不少人已经达到二级到四级技工的水平。

全国很多军区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支援了大量的施工机械、工具,还从福建、四川等地采伐、运来了大批木料,并从南京、武汉、广州运来了大量竹槁。远在福建的战士们,特地搜集了废炮弹壳,作为铸造博物馆四扇大铜门的原料。此外,全国好几个军区抽调了大批官兵直接投入施工。

对于工程质量问题,解放军官兵自始至终特别重视。他们建立健全了质量监督和检查制度,对于发生的哪怕是微小的质量事故,也从不放松,从中吸取教训,为整个工程高质量竣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资料提供:解放军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日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