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时代:十年践行、十年改变、十年创造

来源: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责任编辑:张硕
2017-05-31 14:11

【浙江嘉兴市王江泾镇】

2001年11月21日深夜,苏浙交界处一条叫麻溪塘的小河边,1000千多名嘉兴农民,将26条征集的船只全部沉入河中,筑坝拦截上游一个叫盛泽的小镇流来的污水。到第二天中午,这条30多米宽的运河支流被彻底截断。堵坝事件震惊一时,令人深思。

恩格斯曾经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在温州瓯海区,周翔的这家洗车店已经开了十几年。每到夏天,他都要用自家的七座面包车,为儿子周宇航改造出一个特别的游泳池。

在这狭窄的空间游泳,其实就像是在浴缸洗澡,虽然放不开手脚,但小宇航却十分惬意。

污染,失去的不仅是小桥流水的风景,也让很多人找不回曾经的乡愁。当蓝天、绿地、净水、清新空气变成了稀缺品,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

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曲线,叫做库兹涅茨曲线。这条倒“U”形曲线讲述的,是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的相互关系,而当时的浙江,正攀爬在这条曲线陡峭的上升区间。

2004年,《浙江GDP增长过程中的代价分析》发布,首次全方位展示GDP高增长背后的高昂代价,结论只有一个:当增长“弓张弦满”,付出的代价已经无法承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诗人杨万里说的是爬山,揭示的却是一个普遍规律:发展不是过一个山头,而是一个不断爬坡过坎的过程。

“山越高越难爬,车越快越难开。”这是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经常说的一句话。面对日积月累带来的“成长的烦恼”, 浙江的决策者们敏锐而清醒地认识到: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为百姓提供一个山清水秀、空气清洁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资源,同样十分重要。

2003年,在浙江的发展史上注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习近平开展调研130天。走过浙西的山间小道,穿过繁华的三江口,来到红船停靠的南湖,他从浙江人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文化传承,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意志品质和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中汲取力量,要为驶入市场经济深水区的浙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2003年6月,习近平主持召开浙江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决定提出了紧紧抓住21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浙江建设成为生态省的总目标。

2003年7月,省人民大会堂。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代表省委在总结浙江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八八战略”。“八八战略”揭示了浙江改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体现了科学执政的智慧理念。其中,作为“八八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全面实施。浙江,从此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新历程。

2006年3月,在浙江生态省建设方兴未艾之时,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进一步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进行了集中阐述。从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三个发展观念的不同阶段,揭示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行稳方能致远,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发展要义,“两山”重要思想的提出,体现了辩证的逻辑,历史的担当,实践的自信。既是对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具体实践的高度凝练,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时光荏苒,走过十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在浙江大地呈现出神形兼备、丰盈充实的全域化格局。十年来,战略持续接力,历届省委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绿色浙江、生态省建设、美丽浙江、“两美”浙江,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层层递进。

组合拳显现威力:三轮“811”行动和循环经济991行动,有效遏制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五水共治,以母亲河的清浊为明镜,重新衡量发展的得失进退,守望家园的重建回归。三改一拆、四换三名、亩产论英雄,经济发展告别低小散,转向高富美。

家园不断扮靓: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揭开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宏伟篇章,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精致“标本”。各地巧借山水、盘活资源。“美丽经济”多姿多彩,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