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初创时期卫生工作扫描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根成 司秉涛 孙兴维责任编辑:杨红
2017-07-23 01:07

立体“救护网”

在解放军第102医院院史陈列馆,保存着这样一张珍贵的老照片:几名炮兵正往炮膛里塞炮弹,不远处,两名战士蹲在地上为伤员进行包扎。这两名战士就是淮海战役中我军的医疗小分队队员,也是102医院前身的医护人员。半个多世纪以来,诞生在硝烟中的该医院一直加强多发伤、复合伤、烧烫伤等现代战创伤救治课题的研究攻关,推动保障视野从传统战略后方往强军前沿拓展。 

从战场上走来的“红十字”,一手拿手术刀,一手拿冲锋枪。和平时期,他们始终牢记“姓军为战”这个根本,始终瞄准战场砥砺前行。 

炎炎夏日,一场实战背景下的联合作战演练打响。置身现场,只见一名医护人员轻轻一点手持机,几秒钟完成“伤员”分检;“伤员”躺在地上,一按随身佩戴的信号发射器,医护人员及时搜救到位、快速后送。卫勤保障电子态势图上,伤员数量、受伤程度、地点坐标等动态信息实时显示,一组组战救数据构筑起“生命通道”……

这是我军第二代“电子伤票系统”和“野战单兵搜救系统”接受实战检验的情景。这套系统用于伤员个人数据、伤情和救护措施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实现了营连、团、师及远程医疗单位四级救治体系的战场救护信息共享。

另一场对抗演练现场,野战救护分队紧急接收一名“伤员”时,遭遇“敌”炮火拦阻。危急中,医护人员打开“单兵背负式远程医疗系统”,远在后方的专家立即实施远程会诊,科学指导现场救治。以往卫勤保障,后方医疗技术支援最远前伸到后方野战方舱医院,无法抵达战斗前沿,伤病员后送遇到炮火、障碍等拦阻时,救护人员无法抵达,影响医疗救护。

权威专家介绍说,这套系统可以完成道路不通、后送受阻等复杂环境下的医疗支援需要,使前线卫生人员依托远程医疗技术支援前移展开科学救治,大大降低伤病员的伤死率和伤残率。

近年来,我军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需求,探索陆地保障前伸、远海保障前置、航空保障前移等遂行卫勤保障新模式,加快卫勤数据中心建设,实现部队卫生信息与卫勤机关、后方医院、疾控机构互联互通;加强战时卫勤指挥、远程医疗支援、电子伤票等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卫勤保障能力。

波涛翻滚的东海某海域,多名“伤员”正由直升机转往和平方舟医院船甲板。该医院船具有复杂条件下“搜、捞、救、治、送”医疗救护能力,将卫勤保障链条从陆地延伸到茫茫大洋。 

太行山下某演习场上,救护人员紧急将一批重“伤员”向一架飞机上转移。我军首架空运后送卫生飞机,可满足2名重症伤员的连续医学监护和应急救治,具备39名担架伤员、15名座位伤员的医疗后送能力。

开往西北边陲的一列火车上,一座流动的野战医院正在展开。我军首列卫生列车,由伤员运输车、医技保障车、手术急救车等功能车厢组成,配备手术器械、医疗检验、监护急救等多种设备,可同时展开2张手术台,一次性后送494名伤病员。

…… 

我军将公路、铁路、空中、大洋医学救援卫生装备紧密衔接配套,构成全方位、全纵深、立体化的新型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卫勤保障能力。 

目前,生物侦察车、远程医疗会诊车、野战手术车、卫生防疫车等10多种野战医疗、防护车组配发全军,基层部队基本构建起紧急救治、立体后送、核生化武器医学防护、快速机动部署、卫勤信息应用和特殊环境保障6大系统的卫生装备体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