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民:南海诸岛最早的开发者

来源:三沙市人民政府网作者:魏如松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6-04-11 08:48

孤魂庙见证渔民艰辛

南海诸岛的很多沙丘礁盘,先后发掘到我国历代渔民生产、生活的遗址遗物,有陶瓷器、铁工具、各种铸币,还有石狮、石柱、砖块,以及吃剩下的鸟骨和螺蚌壳等。

据潭门人苏德柳的《更路簿》中记载,明代就有铺前港和清澜港林伍市北山村渔民“红嘴公”等人到西、南沙从事渔业生产。清代以后,海南渔民受商业利益驱使,将开辟南海诸岛渔场作为经常性的生产活动,文昌、琼海、临高、万宁、陵水等地,每年都有渔民到达南沙群岛作业,以文昌、琼海两地最多。

渔船在南沙从事渔捞,难于长时间在海上作业,遇有天气巨变,渔民干脆上岛暂住,等到天气好转再出海作业。同时,淡水也是渔民耕海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为了生存需要,他们必须在各个岛屿中寻找水源,并想方设法挖井以保持淡水供应。南海诸岛上有淡水汲取的地方都有我国渔民生产生活的遗迹。

清末以后,住岛的海南渔民逐年增加,西沙、南沙都有人。双子礁、中业岛、太平岛、南钥岛都有海南渔民修的民居、建的庙宇、挖的水井,还有他们种植的椰子、香蕉、木瓜等。

在南子岛,文昌龙楼昌美村的陈大财,种了不少椰子树,仅1949年,就收获椰子二千多个和大批番薯。

在南沙有水井的岛屿就有海南渔民居住过,调查发现渔民挖井的有南子岛、中业岛、太平岛、南威岛、西月岛水质都较好,北子岛、景宏岛、马欢岛水质次之。

在长年劳作中,海南渔民因患病死亡或作业伤亡的事情时有发生,不少岛屿上留有葬坟和碑记。

南海波涛万顷,在船只仅是风帆船的时代,人在浩瀚的大海面前,命运多舛,常遇不测,渔民心中常祈求超自然的力量护佑平安。

周伟民向记者讲述不同地区海神信仰的精神支撑,他说,文昌渔民一般信奉妈祖、108兄弟公或水尾圣娘。最具特色的是潭门,这里的渔民将普遍性的海神信仰和本土精神资源相结合,让本地渔民出海有安身立命的安全感。

如今,在永兴岛、石岛、东岛、赵述岛、南岛、北岛、晋卿岛、琛航岛、广金岛、珊瑚岛、甘泉岛等处,还有明、清两代遗存的小庙14座。“这些神庙供奉的是文昌、琼海等市县信仰的天妃、观音、108兄弟公及五姓孤魂等。有些神庙还保存着神像,如琛航岛上的‘娘娘庙’中供奉的瓷观音像,是明代的龙泉窑烧制的。北岛的小庙中供有木制的神主牌。”周伟民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