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中国陆军>>兰州军区>>正文

战士的事比天大 某边防团为基层解难“不过夜”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记者 孙兴维 通讯员 刘 跃责任编辑:姚旭东2014-01-18 23:35

(原题:高海拔之爱)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驻守在帕米尔高原,所属一线营连全部位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风雪高原。这里天高、路远、地偏,缺少的是氧气,但不缺——

50千瓦太阳能电站解决了连队用电难题。姬文志
 

“24小时应急办”,让哨所难题“不过夜”

雪越下越大,天越来越冷。海拔4300米的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官兵正在彩排春节联欢晚会,没想到发电机皮带突然断了。这一幕发生在去年春节前夕的一天。

消息传到130公里外的团部,政委杨梓林着了急,他知道连队没有电,暖气受影响;没有电,做饭很困难;没有电,官兵看不了电视……他下了死命令:“绝不能让连队官兵过年没有电!”团里没有现成的配件,保障处马上派人到团部所在县城找配件,可是找遍了县城大大小小的商店,也没找到合适的皮带。杨梓林就让人先把团里待修的一台同型号发电机皮带卸下来,连夜派人送到连队,先支撑一夜。第二天,又专门派人乘专车赶到300公里之外的市里买配件,让官兵如期看上了春节联欢晚会。

去年5月,塔合曼边防连的水井机泵烧坏了,周围两个连队的吃水没有着落,杨梓林紧急带着机关维修小组人员赶去维修。需要技术人员,从300公里的山下请;需要配件,派专人下山采购……机泵维修好后,杨梓林专门带人验收,发现水量、水质还是不尽如人意,就督促技术人员又进行了两次调试,直到官兵们喝上清澈、安全、达标的井水。

两个事例背后,是团党委机关这样一个承诺:只要边防一线哨所有困难报上来,没有极特殊情况,都会在24小时内解决,绝不让基层难题“过夜”。去年以来,团里先后解决了哨所吃水、用电、吃菜、巡逻执勤和官兵子女上学、家属就业、战士考学等难题120多个,团党委机关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24小时应急办”。

“专人护送队”,让新兵回家尽孝

“岗位可以暂时找人代替,但对亲人的思念不能代替。”杨梓林对记者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多数官兵家庭生活中的物质困难减少了,但对情感方面的需求则相对增加了。比如老人临终前,希望能见儿子最后一面;妻子分娩,不指望丈夫帮上什么,只要抓着丈夫的手就会感到莫大慰藉等等。

去年3月,来自山东枣庄的新战士小粟的父亲突发脑溢血,动手术前担心不测,想见儿子一面。电话打到新兵营后,营领导有些犯难:小粟是新兵,按理说不能请假,并且正值上级来团对新兵训练进行考核。此事报到团长张长青那里,他与政委碰头后,决定给小粟特批15天假,并派一个正要回山东探亲的士官护送他回家,确保路途安全。家事料理好后,团里又安排一名即将归队的山东籍士官专程绕道到小粟家里,陪他安全返回部队。

2012年4月,上士曹浩军9个月大的孩子随妻子来队期间被烫伤,情况较为严重,而小曹当时正在边防执行任务一时无法返回。团里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派人到解放军第12医院烧伤科联系住院治疗。孩子病情第二天没有好转,杨梓林又跟乌鲁木齐总医院联系,紧急安排乘飞机转院治疗。时至今日,回想起这个事儿,曹浩军的爱人仍然对团党委充满感激。

“生命救援队”,不让一个战士留下遗憾

黑夜如墨,狂风大作。去年9月初的一个晚上,张长青正准备就寝,突然接到六连连长刘建伟的电话:班长高栋在巡逻执勤途中从马上摔下来,身体出现不适,可能患上了高原肺水肿,情况十分危险。

“不惜一切代价救人!我现在马上从团部赶过去!”张长青裹上大衣就带着救护车和医生闯入茫茫寒夜。当时,发病战士巡逻地点离连队还有38公里。

天黑、路陡、缺氧,这38公里路,车辆无法通行,全靠骑马和步行。凌晨3时,已经昏迷的高栋被送到团卫生队。卫生队队长刘晓久说:“要是再晚半个小时,命恐怕就难保了!”

出院那天,死里逃生的高栋,眼含热泪说:“感谢党组织、团领导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面对战士的感激,张长青却握着他的手真诚地说:“是我们工作做得不够,让你受苦了。”

“战士越是讲奉献,越不能让他们身心受损!”木吉边防连战士刘振、红其拉甫边防连战士张军峰也曾在高原哨所突发疾病,团党委机关都是当做天大的事来办,迅速反应、合力抢救,硬是把他们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