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网专题>>正文

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基金会成立10年捐资助学侧记

来源:新华网作者:吕超 张喆 徐珣责任编辑:刘航2014-04-21 02:05

新华网消息:10年前,破烂校墙前,在身着老式军装学员身旁的,是一张张怯生生的面孔;10年后,崭新运动场前,簇拥在身着新式军装官兵们怀中的,是一个个如花的笑容……在国防科大理学院2003级学员队毕业10周年聚会上,老队长黄名文展出的一组10年来学员们对贫困山区学生捐资助学照片——《时间都去哪了》——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10年前:

2003年初,毕业前夕,时任该学员队团支书的万君萌生了为三湘贫困地区捐资助学的想法。“去平江县童市镇学区看看吧。”省团委扶贫办的同志提出建议。在学院支持下,他们一行5人来到了平江大山深处。

位于湘赣鄂交界的平江,层峦叠嶂、连绵千里。4个多小时颠簸,他们来到了童市镇建设小学。眼前景象让本已做好思想准备的他们仍大吃一惊:没围墙、没操场、桌无底、窗透风,一间土房就是一个小学,仅有的一名老师带着三个年级的30多个孩子正在上课。

“这是方圆几公里唯一的小学,孩子们每天得走2个多小时才能到教室。”下课后,老师边做饭边介绍情况。看着孩子们端着简单的午餐狼吞虎咽,热泪盈眶的学员们掏遍了身上口袋,将凑来的500块钱塞给老师:“我们一定会再来!”

“身为军人,此情此景,焉忍坐视?”返校后,一幅贴着万君他们与学童们合影照的横幅在该院展开,为贫困学生献爱心的呼声迅速传开。随后,在学院周密筹备和官兵积极捐资下,“平江爱心助学基金会”正式成立。同年4月,《国防科大理学院学员大队爱心助学基金成立及使用协议书》在平江县童市镇政府正式签订,捐赠了首批7000余元助学基金,另有34名受助学生与大队师生结成“1+1”帮扶对子。

然而,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家庭,钱解决不了的是观念问题。小女孩吴珍珍自幼父母离异,虽然家境贫困潦倒,却品学兼优。她父亲不支持孩子继续读书,幼小的吴珍珍即将面临辍学窘境。了解情况后,大家走了3小时山路找到了一贫如洗的吴家,跟吴父做了近2个小时的工作。最终,这位一声不吭的老实汉子淌着热泪拧灭了土烟:“读!!”

“哥哥姐姐们,我终于像你们一样上大学了!”2011年7月,接到了盼望已久的录取通知书后,吴珍珍飞奔到村口,用全村唯一的电话向科大学员们哽咽着报喜。那一天,许多人感到,比自己当年考上科大还开心!

在基金会的资助下, 40余名像吴珍珍一样的优秀孩子带着希望走出了大山。其中不少人在高考志愿那栏都选择了军校。

10年间,该院学员换了一茬又一茬,爱心助学的接力棒越传越旺。从最初的捐款、捐物,到如今“五个一”爱心帮扶计划——每月一次爱心捐款,每季度一次电话回访,每学期一次主题交流,每年一次志愿者行动。

资助之外,更有“知”助。每次,学员们都会带满几大包学习资料,充当课外辅导员,为孩子们答题解惑。一些从艰苦地区考上科大的学员们站在台前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为大家传播正能量。

现在,基金会规模已逐步扩展到了全校,会务管理也愈发正规有序。他们参照国际国内先进的基金会运作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始终坚持公开透明。截至目前,全校师生共有8000余人次参与,累计捐资4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近500人,直接帮助80余名学生完成小学至高中学业,其中,该院副院长许超先后资助2名学生完成高中学业,资助金额达3万余元。另外,他们还向学校师生捐赠衣物、学习用品等3000余件,并为平江县童市镇恩溪中学、建设小学投资5万余元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回到开头一幕。“时间都去哪了?惟愿一生把爱交给他(她)。”横幅上,一句句动情留念后,同学们从口袋里拿出钱交给了现任基金会会长的黄名文说:“请转告孩子们,我们永远是他们的亲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