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化训练如何贴近实战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海青 王雪平责任编辑:康哲
2015-10-27 03:06

战争的惨烈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训练只有不断追求完美,不断消除训与战的距离,才能与未来战争最大化融合,进而实现战争的最低伤亡。训练与战争的影像“重合”了,训练才能真正成为战争的预演。着眼当前现实,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推动我军实战化训练再上新台阶。

预先设计战争。“像打仗一样训练”,训练始终处于追赶战争的状态。训练改革虽然马不停蹄,一浪接一浪,但训练与实战似乎总有距离,难攀战争巅峰。“像训练一样打仗”,强调的则是预先对战争进行设计,然后把部队拉到类似的战场地形上,进行高强度、高难度、高仿真的极限训练,使战争成为训练的延伸与翻版。有道是“三流的训练是被动应付可能的作战,二流的训练是积极追随可能的作战,一流的训练是主动引导可能的作战。”我军实战化训练的目标定位应是“一流的训练”,也就是说,要主动引导未来可能的作战。如此才能通过放大训练功能,把训练场当第一战场,实现按训练方案、训练路数打仗。平时怎么训,战时怎么打,战争、战场的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己方手里。

当然,预先设计战争需要把“打什么仗”研判准。不清楚与谁、在哪、打什么仗,训练就不能站在与实战一样的高度来谋划,训与战就会有落差,训练引导作战就是一句空话。同时,更需要把“仗怎么打”搞清楚。不明白仗怎么打,训练需求就不清楚,战役战术演训的模式就跳不出传统框框,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必须强化训练场出“打仗思想”、练“打仗方法”,通过把战争实践提前、升华、放大,从根本上解决训战两张皮、训练被动应付作战的问题。

培养打仗人才。人才是实战化训练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推动实战化向纵深发展,必须大力培养和磨砺“能打仗、打胜仗”的指挥人才。和平年代,“打仗型”人才从哪里来?选优质生源、强化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措施。

材料决定产品质量,生源质量是影响人才质量的第一要素。军事指挥人才素质特殊性的要求,需要把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人才招进军校来培养。应把优秀大学生士兵提干作为我军初级指挥人才的主体来源,紧紧围绕实现强军目标选才聚贤。一方面,大学生士兵有战士经历,了解基层,具备培养带兵人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优秀大学生士兵政治、军事素质过硬,立志献身国防事业,具备培养“打仗型”人才的潜质。同时,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兵种式”院校模式有时由于象牙塔式办学,既限制了人才视野也使培养出的人才离部队实际较远。改变这种状况,可探索不同军兵种院校接力培养模式。通过学员递进式在不同院校学习,让他们具备了解三军、通晓军兵种知识的能力素质。要改变人才选拔方式,战争年代“能打仗”是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和平时期选人必须向训练场聚焦。真正把训练素质过硬、能训善演的人才使用到军事斗争准备重要岗位上。

大兴研究之风。战争是激烈、残酷的对抗活动。在这种对抗活动中,要战胜对手既靠实力,更离不开对敌透明化式的了解。孙子的“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深刻指出了知敌在作战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敌情不清楚,训练就不会有针对性,更谈不上“今天的训练是明天战争的预演。”实战化训练实不实,靶标很重要;让训练像打仗,需要把敌情研究提升到战略高度。要兴起研究热潮,上世纪60年代我军掀起的大比武大练兵活动,可谓史无前例,全军沸腾。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在观看驻杨村某部军事训练表演后曾感叹:“战争的禁律之一是不能在地面与中国军队作战。”其实,这种气吞山河的训练效果是训练热带来的。和平环境下的敌情研究也一样要掀起热潮,上升到战略高度,官兵人人参与,力争人人知敌情。当然,研究敌情不能浅尝辄止,隔岸观火只看轮廓,而是要在精研细究上下功夫。战争年代,我军在武器装备极其低劣的条件下,之所以能够打败敌人,靠的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而战术灵活的前提是把敌情搞得清清楚楚。实践证明,“翻越山冈才看清敌人”的军队已适应不了现代战争。一流军队不仅是装备先进的部队,更应该是知彼如己的部队。把敌人放大研究,敌人的强弱一清二楚了,实战化训练也就上了层次。

强化临战演训。纵观历史,临战演训往往都非常逼真,因为战争明天就要打响,不真训或训不到位,战场上只能送死,所以战争前夜的训练是拼命的训练。有军事专家曾说:“实战化训练要想上高度,必须多组织临战演训。”所谓临战演训,主要是在“三像”上下功夫:一是演习时间像实战。突然性是战争的基本特征,战争历史上很少有告之对方、再发起攻击的情况。信息时代的战争,尽管爆发突然性大大降低,但打不打、什么时间打、采取什么方式打,仍然藏得很深,令对手坐立不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午夜打响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临战演训的时间必须是突发的、不固定的,可能在午夜也可以在黎明,还可能在节假日组织。这样的演习安排,其实是让部队始终箭在弦上,枕戈待战。二是演习课题像实战。临战演训是临阵磨刀,战争可能怎么打就怎么训、部队短板在哪里就强化训练什么。如果临战演训只是临机组织,演练课题、内容、战术情况涛声依旧,也就失去了临战演训的意义。三是演习环境像实战。作战没有固定的空间,仗可能在山地打也可能在城镇打,还可能在浓雾以及大雪天打,难以预测是其特性。因此,组织临战演训,演习环境一定要想办法最大限度地贴近实战,环境越陌生,训练的逼真度越高,演训就越像打仗。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