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将军的二次选择:倾注十年心血打造忠孝文化园

来源:南通网作者:林蒙蒙 钟坚责任编辑:牛晨斐
2017-04-16 08:26

退休将军陆凤彬传播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园

“今天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概括起来就一句话‘知足,知不足’。我对自己的经济待遇知足,对自己所获的荣誉知足,但是我对自己的学习不会知足,关心军队建设不会知足,为人民服务不会知足,谢谢大家。”这是2000年5月,福建省军区政委陆凤彬在退休告别会上的告白。

已是杖乡之年,陆凤彬面临人生的二次选择。

颐养天年,生活可以过得很充实。陆凤彬觉得自己身体状况良好,仍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的人退休了,但是思想不退休”。

退职十多年后,在他的老家南通通州区,一座忠孝文化园已成气象。这里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能忘了老祖宗,不能丢了文化的根!”

陆凤彬酷好书法,他深谙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正式退休后,他咨询了一些有识志士和战友、朋友,建一座文化园的想法悄然萌生。最初选定的文化园主题和名称有三个,一是德苑,即重视思想教育;二是佳想苑,向后人传输倡导健康有益的思想,茁壮成长;三是思苑,谐音“饮水思源”,莫要忘本。

斟酌再三,陆凤彬决定综合上述三园的概念,建设一座忠孝文化园。“社会上不忠不孝的现象时有出现,复兴传统文化因子在这个当口很有必要”,陆凤彬希望借助忠孝文化园在国内重新唤起重忠行孝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

2006年8月,忠孝文化园开始奠基规划。

经过讨论,忠孝文化园的建筑最终定为“明末清初风格,苏州园林建筑”,并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2008年10月份忠孝文化园正式开园。

建一个忠孝文化园,很多人当初并不认同,觉得他放着好好的福不会享受,是自讨苦吃。但陆凤彬觉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现代人富了口袋,不能忘了老祖宗,不能丢了文化的根。”

忠孝文化园建设进入到第二期时,首要任务是评选出“二十四忠”的代表。社会上早已有广泛认同的“二十四孝”,但是却没有相应的“二十四忠”的版本。于是陆凤彬邀请了南通市党校的校长以及教授,以及北京、南京的相关人士,开始着手选择中华民族历史上“忠”的代表。

“我听了很多提议,自己也买来中华名人录看了好几遍,人选众多,没有相对一致的选择标准,怕是很难统一意见。另外该选取哪个朝代的代表,怎样平衡历史的和现代的人选,都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于是陆凤彬明确了一个判断标准:历史地看,辩证地看,比较地看,发展地看。总而言之,一切以历史为主。

南通是实业家张謇的故里。张謇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但是他的政治和社会声望极高,被称为“绅商”。用现在的视角来看,他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经理人兼公益家,他忠于国家,热爱家乡。孝庄,辅佐了三代皇帝,不可谓不忠;文成公主和亲,将汉族文化、纺织、中草药和教育事业发扬到了藏族,也是对国家的绝大贡献。这些典故上网公示,得到大家认可。

这些中国历史上的忠义仁厚的典型人物都成为了丰富园藏。不仅如此,陆凤彬还捐献了自己收藏的历代名砚和奇石,还赴全国各地登门拜访,收集书法家的墨宝。经过历时八年的建设,忠孝文化园终于分一至四期顺利落成。

“自古忠孝能两全”

“少小离家老大回”,退休之后的陆凤彬没有圈在大城市生活,他喜欢呆在东社老家,徜徉在家乡的山水间。忠孝文化园的对面就是原来的忠义乡,每天进进出出忠孝园的小学生们一波又一波。

忠孝文化园成立后,每年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日益增多,人气越来越高。随着忠孝园规模声望日益显著,当地有两个老板,感怀陆凤彬的奉献,想要花二百多万在忠孝文化园旁边替他建个别墅,他一听就急摆手制止。

那时,他便做了一个决定,将这座完全由自己筹集建成的文化园无偿捐献给国家。

“只有交给政府,忠孝文化才能继续传承;只有交给国家,传统文化才能光大。” 陆凤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忠孝文化园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大家的帮助是建不起来的,应该多宣传大家、不要宣传我个人。

他做出这一决定前,特定到忠孝园内的一间小屋呆了一会,望着母亲的慈像,他静静地想,想必母亲知道的话,一定也会支持他的这个决定吧。

陆凤彬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此是最受母亲宠爱的一个。1958年入伍时,陆母已六十多岁,身边子女仅陆凤彬与她住在一起。决定从军时,面对众人的挽留,陆凤彬没有动摇。母亲虽然舍不得,但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的支持儿子参军报国。从此,踏进了军营。

这一去就是四十二年。当兵第二年,母亲因病逝世了。从军后的每个晚上,忙完工作的陆凤彬总是不由地想到远在老家的母亲,想到从军离家前母亲不舍的眼神,想到深处就不由地泪目。

正式退休之后,他就带着夫人回到了祖居地通州东社镇,从此守着祖宅、守着母亲。大概是上了年纪的原因,晚年的陆凤彬愈发变得柔软敏感。对母亲的那份思念也愈发地强烈起来。

忠孝园落成之后,陆凤彬空闲时候常一个人去供奉着父母遗像的屋里待着,陪着他们,寄托思亲之情。

家庭教育对于陆凤彬而言影响极深。陆凤彬出生农村,父母亲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对于传统思想的教育极为重视。“尤其是我的母亲,她从小教导我们人之初性本善,做人要做忠臣而非叛臣,要做孝子而非逆子。”

一忠一孝建国,一忠一孝育人。陆凤彬觉得退甲归田后守在乡野恰好能行孝尽善,这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好事。而他把自己的这个行为看成自小受南通江海文化浸染下的自然之举,是顺势而为。(林蒙蒙 钟坚)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