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独特战地文化:岩石与烈焰的交响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郭振建责任编辑:杨红
2016-03-11 04:07

(一)是什么赋予他们岩石一般的品质?

战略导弹部队官兵蛰伏大山,守山如家、爱山无悔。大山厚重的颜色和沉稳的性格铸就了导弹将士挺拔巍峨的身影,神圣的国防事业雕琢了他们坚韧、冷静、钢铁般的意志。扎根崇山峻岭筚路蓝缕、宵衣旰食,在岩层深处钻山洞、战顽石、斗塌方,修筑地下钢铁长城;在寂寞的导弹阵地,呵护神剑、备战值守,用青春智慧锤炼坚如磐石的胆魄,盘马弯弓、枕戈待旦。

曾几何时,在战略导弹部队组建之初,面对世界列强的核威胁、核讹诈,面对国家“一贫二白”底子薄、基础差,以及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如何绝处逢生、隐蔽深山开创战略导弹部队建设伟业?成为一代导弹将士肩上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当时,尽管战略导弹方阵中没有成建制接受过硝烟战火洗礼的部队,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但部队的第一代领导大多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老八路,血液里流淌着战争年代那股子革命加拼命的精神,传承着我军“两不怕”精神。当时,陆军第十五军军长向守志毅然奔赴培养导弹专业技术军官的西安炮校任校长,并将自己的名字“向守芝”改成“向守志”,决意为国铸剑、强军报国。从雪山草地中走来的老将军丛蓉滋扛起某基地司令员的重担,本色不改、斗志不减,带领官兵一头扎在北国的深山老林,一边开荒种地、挖野菜、打柴禾,果腹取暖;一边高唱嘹亮战歌,在险象环生的导弹阵地工程奋战,历经数个春秋,用血肉之躯建成我国第一个战略导弹作战基地。

没有大山与岩石,就没有赖以生存的屏障。导弹官兵长年累月值守大山,无怨无悔奉献青春智慧乃至生命,有着岩石般的坚强与不屈,不事张扬但愿沉默,不图回报但求奉献,对从事保密性强的特殊工作“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子”。曾发生过这样的故事:同为导弹军人的夫妻俩都说自己出差,却并不告知对方要去何处、干什么差事,直到有一天在导弹发射场相遇,才恍然大悟执行的是同一任务。后来部队将他俩相遇的这棵树命名为“夫妻树”,以示纪念佐证。

火箭军军史馆馆长邱军感言,我军的红色血脉、战略导弹部队“王牌”“底牌”的特殊使命,一旦在深山扎下了根,注定会枝繁叶茂、挺拔高耸,让官兵的信念更执著、精神更强大,犹如岩石一般坚硬,历经风吹雨打岿然不动。

一茬茬官兵将强军报国信念融入大山、融入岩石,打磨雕琢深沉而厚重、坚韧而璀璨的精神世界,创造形成了别有意味的大山文化。他们用岩石装扮营院,用岩石表达对事业的挚爱,还把大山深处带回的岩石作为永久纪念、珍藏身边。在导弹部队舞台上,人们看到大山岩石的荣光,在诗篇里也弥漫着一股岩石的坚硬与气息。

一位老兵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深山野岭,疯长着千里亘古洪荒,滋生着百代旷世寂寞。我们身上映着大山的云霞,披着征战的风尘,住帐篷,吃沙拌饭,喝山泉水,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誓言响彻山谷中,回荡在云霄。某部“老山沟”许家启、王庆友等在山沟苦干了一辈子,在脱下军装时,又鼓励儿子放弃功利、远离繁华,走进大山像岩石一般默默奉献。这决不是简单的“子承父业”,这是深思熟虑的人生选择,更是绝对忠诚的薪火相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