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步兵到火箭兵:“老机关”王文明的两段“兵之初”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 瑶责任编辑:杨红
2015-12-08 04:07
从30年前在边境作战持枪的步兵,到如今操控导弹的火箭兵
“老机关”拜兵师

    王文明,总政群众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大校军衔,荣立三等功一次。李 浩

西北戈壁,皓月当空。第二炮兵某旅演练部队正向发射阵地百里奔袭。

闷热的车厢里,一名老“列兵”格外引人注目——年近50,鬓角微白,汗湿衣襟仍稳坐如钟。他就是总政机关下连当兵的王文明。就在几小时前,得知自己所在的连队不在此次拉动之列,抱定“仗剑出击”机会难得的想法,他找到旅领导主动请战出征。

数小时后,他随演练部队进驻阵地。导弹起竖,盘马弯弓,长剑蓄势待发。出征号角吹响的那一刻,他的热血便沸腾起来。30年前,面对同样的边关冷月,还是新兵的他勇敢地和敌人对峙于老山前线,在猫耳洞里、炮火声中度过了自己的“兵之初”。

时光飞逝,昔日的新兵已成长为大校军官。这些年,他一直在从团到总部的各级政治机关工作,很少有机会到战士中间“寻根”,到基层连队“探源”。今年7月中旬,总政组织第三批次机关干部下连当兵,王文明如愿奔赴神往已久的驻疆某战略导弹部队。

从30年前在边境作战持枪的步兵,到如今操控导弹的火箭兵,两段“兵之初”,似曾相识又迥然不同。翻开王文明的当兵日记,有这样一段话令人心动:“只有主动亲近基层、真正融入官兵,才能完成从‘宾’到‘兵’的转变。”

下连第二天,王文明就让战友眼前一亮,机关干部常见的“分头”变成了战士标配的“板寸”;课外活动时间,总能见到他和战士打羽毛球、玩扑克牌的身影……有形的变化,增进了无形的感情:聊天时,战士们张口就来的“首长”变成了亲切的“老王”。他听到了座谈会上听不到的兵声,了解到了材料里没有的兵情。

对于王文明这样的老兵来说,快速找回“状态”不成问题。但学习导弹相关专业知识,却着实让他费了一番脑筋。

“火箭兵是百人一杆枪,操作中要注意协同配合,怎么能光顾自己呢?”在一次实装操作训练中,面对中士黄作喜的追问,王文明涨红了脸。那一刻,他也陡增了提升能力的压力。

战略导弹,国之重器,每一个和它有过交集的士兵,都引以为荣,也都渴望更进一步了解它、熟悉它。然而,其系统庞大、结构复杂,涉及十多个学科、数十个专业。下连第一天,王文明就拜大学生士兵黄作喜为师,向他请教相关专业知识。

年近50岁的徒弟跟着20多岁的师傅参加理论学习“串背讲”、爬上爬下练习实装操作,还不时让师傅给“吃小灶”,一度成为营区里的一道风景。一个月的时间里,王文明不仅熟悉了相关装备的性能特点,还掌握了部分导弹发射的操作流程。

在战略导弹部队当兵蹲连,王文明感受到的不只是长剑在手的意气风发,更多的是强军征程中火箭兵肩上的责任担当和基层官兵平凡而伟大的岗位奉献。

大山深处,他和战友荷枪实弹把守洞库,连续多日独自面对空寂的山谷,体会着“很多人能时刻守着亲人,我不能;我能时刻守着国宝,很多人不能”的壮志豪情。休息日,他来到离部队驻地不远的总装某基地参观学习,在“蘑菇云升起的地方”,品味“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

下连当兵的生活转瞬即逝,返程的飞机已经升空,下方的营盘渐行渐远。王文明把目光投向舷窗外,朝着营区方向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他在心里默默地念道,感谢基层,感谢战友,我会永远记住这次难忘的“兵之初”。

心声

接地气方有底气

■王文明

当兵蹲连,不仅要靠近官兵更要融入官兵,不仅身在一线更要心在一线。基层官兵的血性胆气和无私奉献精神,成为我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总部机关干部,必须在“接地气”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增强战略指导、宏观指导、分类指导的“底气”和本领,积极谋划有利于战斗力提升的工作,建议出台受官兵欢迎的政策,更好地为部队服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