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工匠”,展示极致的“工匠精神”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杜怡琼 李熠 等责任编辑:杨红
2017-05-01 00:01

让工匠精神助推战斗力    

■陈大昊

《庄子·徐无鬼》中记载了一则故事:木匠石挥舞沉重的斧子,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却不伤郢人分毫。“匠石运斤”由此得来,用来形容技艺精湛。军事领域是竞争和对抗最为激烈的领域,尤须提倡工匠精神,提升“匠石运斤”能力。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面对0.16毫米的焊点宽度、0.1秒的焊接允许时间误差,依然驾轻就熟;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工程师胡双钱,不用精密机械,双手也能锻出孔精度为0.24毫米的零件……他们无一不是平凡之人,却敢于创新、精益求精,为国家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人和装备是战斗力生成的主体和客体,两者缺其一都难以形成卓越战斗力。军事领域弘扬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多培育像钱学森这样的大国工匠,为祖国创造出能与发达国家相匹敌的武器装备,铸起大国利器;另一方面,广大官兵和军工人要能熟练使用和修理手中武器,提升武器装备的保障效能。可以说,军队的“匠石”越多,部队战斗力的基石就越牢,战场打赢的砝码就越重。否则,即便有了先进装备,如果没有精通使用的人才,“等于叫花子捡了个金饭碗”,装备性能难以发挥到最优,甚至可能“趴窝”。而一旦拥有了人才和技术优势,必要时还能弥补装备的性能劣势。

英阿马岛之战中,阿根廷的“超级军旗”攻击机性能相对落后,但飞行员凭借高超的驾驭技术,贴海极限飞行,有效规避英军雷达搜索,仅用时30秒,就成功击沉了英国皇家海军引以为傲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

当然,在一些领域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往往千军易得、一“匠”难求。对广大官兵和军企工人来说,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匠石”,但人人必须要有“匠心”,始终坚持精益求精的标准,保持严谨细致的作风,发扬锐意创新的精神,在本职岗位上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如果总是“差不多”,最后就会“差很多”;总是“落后一点”,最后就会“落下一截”,甚至可能出现因一片防热瓦脱落,导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机毁人亡的惨剧,因少了一颗铁钉,导致“败了一场战役,亡了一个国家”的悲剧。

军队建设需要一流的“工匠”,更需要弘扬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叶剑英说过,“革命工作的繁剧和艰巨,是要求全体干部各专一门,不是要求每一干部都精百艺,这就是说:做一样,学一样”。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在稳步推进,需要广大官兵和军工人立足本职,深钻细研,多用“雕刀”少用“锉刀”,既下“做功”更下“坐功”,努力把每一项工作打磨成“工艺”,把每一个军品打造成“精品”,把每一门技术活都练成“绝活”,如此方能促进战斗力的有效提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