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台湾老兵回乡寻根谒祖 两岸同宗一家亲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白光炜责任编辑:李晨
2017-04-28 03:01

同宗同源的文化脐带割不断

■白光炜

中国悠远的历史,构筑了深厚、丰富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两岸同文同种,都应以一家亲的心情,分享中国文化的深厚与荣光。 

近日,一条新闻触碰了人们心灵的柔软处。97岁的抗战老兵胡定远从台湾重返老家四川泸州。77年后再次踏上故土,胡定远已是身材佝偻、白发苍苍的老人。父亲的坟上,已长出厚厚的苔藓。他痛苦地闭上眼睛,手里攥着的三炷香随着身体颤抖。不顾众人劝阻,他吃力地跪倒在坟前。 

胡定远只是近年来众多寻根谒祖的台湾老兵中的一个,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就在于万水千山隔不断的那份朴素情怀、那种内心执着。胡定远虽然很长时间不能回乡,但那亲人团聚的场景、川南茂密的竹林、香喷喷的腊肉却无数次在他的梦中萦绕。“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无论在海峡彼岸还是此岸,胡定远们的做法是人之至情,无论是谁都会表示理解和赞同。 

海峡两岸文化同宗、血脉同源。1953年台湾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台湾500户以上的大姓有100个,其中63个姓氏的族谱有明确记载:其先祖自河南迁至福建,再由福建迁往台湾。近年来,南迁先民的后裔们怀着对故土的深情和向往,络绎不绝地回来寻根谒祖。类似的活动很多,有些规模还不小,甚至定期举办,比如: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淮阳中华姓氏文化节、中原根亲文化节、两岸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等等。由血缘寻根向文化寻根扩展的迅猛势头表明,同宗同源的文化脐带是永久性的、割不断的。 

西方一位学者游览了海峡两岸不少城市,他说:“从文化上讲,台湾与大陆是一体而不可剥离的。”历史上,迁往台湾的群众不仅带去了大陆的先进工艺和耕作技术,也带去了语言文字、节礼风俗、民间信仰、处世哲学。文化在时间的长轴上沉淀累积,子孙世代繁衍、世代传承。台湾居民的婚丧祭祀、岁时节令乃至衣着服饰等传统习惯,与闽、粤两省相似度极高,他们不仅有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就连踢毽子、捉迷藏等儿童游戏也与大陆相同。台湾流行的歌仔戏、布袋戏等民间艺术,也是由大陆流传到台湾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妈祖信仰随着大陆商人和移民的足迹在台湾广泛传播。经过数百年,妈祖成为海峡两岸共同的“女神”,并形成妈祖文化。据统计,台湾自大陆分香的妈祖宫庙遍及城市乡村,数量超过2000座,妈祖信众约1600万人。每逢妈祖节,台湾民众会在台南学甲镇的慈济宫举行“上白礁”活动,遥拜福建省同安县白礁乡的慈济宫祖庙。不少台湾民众甚至不辞辛劳,专程赶往福建白礁乡参加祭祀活动。这种文化谒祖与胡定远返乡寻根,本质何其相同。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融合在基因里、血液中,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拔除。然而在台湾,少部分人却动着歪心思,搞“去中国化”的小动作:取消遥祭黄帝陵的惯例、不派代表出席郑成功祭典、称妈祖是人为操作的神,包括此前启动的“教科书不当用词检核计划”,将“国字”改为“中国字”、“国剧”改为“中国京剧”、“古人”改为“中国古人”等,其目的在于切割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连接。

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诗云:“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中国悠远的历史,构筑了深厚、丰富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两岸同宗同源,都应以一家亲的心情,分享中国文化的深厚与荣光。文化认同是海峡两岸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在文化上出“独”招,不仅侵蚀两岸统一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会严重伤害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感情。事实上,这种“刨根”“挖魂”之举,就像拔着自己的头发,想把自己拖离地球一样,根本是徒劳无功。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台海军事研究中心主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