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科专家: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张社卿责任编辑:高飞
2016-06-30 00:54

(三)

什么是信仰?答案不尽相同,因人而异。但有没有信仰,有什么样的信仰,对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信仰是精神世界中迸发出的巨大力量,能够托起沉沦的人生,点亮心灵的灯盏。

一个人如此,一支部队如此,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皆然。

正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一定能解放全人类的坚定信仰,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浇灌理想信念之花。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努力奋斗,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付出牺牲,就一定能实现。据统计,从建党到建国的28年间,有名可查的烈士多达370余万人。纵观世界政党史,唯有中国共产党为践行和坚守自己的信仰,付出了如此巨大而惨烈的牺牲。

按当下的话讲,他们中有一大批精英分子,不乏社会名流、高级军官、豪门后代、富家子弟、留洋学生,或有着显赫地位,或受过良好教育,或尽享父辈恩泽,生计无忧,前途似锦。但为了信仰,有的抛弃了高官厚禄、安逸生活,为革命甘愿吃苦流血牺牲;有的与封建家庭、顽固势力彻底决裂,投身到滚滚革命洪流;有的身处国外忧国忧民,怀着拳拳赤子之心,毅然回国参加民族救亡斗争。

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董振堂,曾在冯玉祥的西北军里担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虽出身旧军队,但他为人正直,位居高位而生活简朴,立志救国救民,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极为不满,对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深表赞同,日益倾向革命。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争取下,1931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军举行宁都起义,被改编为红五军团,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开始了他另一番绝唱人生。

董振堂参加红军后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并把多年积蓄的3000多块大洋全部交给了党。

毛泽东得知此事后,劝他:不要全交嘛,寄些给家里,留点给自己。但董振堂再三坚持:革命了,个人一切都交给了党,还要钱干什么?

1937年1月,董振堂率部队3000余人坚守孤城高台,与10倍于己的马家军血战半月,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全军覆没。一代名将命殒高台。凶残的敌人将董振堂的头颅砍下,挂在城楼上悬首示众,而后又送到西宁邀功。

噩耗传至延安,红军将士悲痛万分。中共中央在宝塔山下为董振堂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出身于四川省泸县豪门望族的刘国鋕,人称“七少爷”,自小过着锦衣玉食的无忧生活。但为追求信仰和理想,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在歌乐山烈士陵园档案里,仍可以查找到当年国民党特务头子对这位富家公子充满迷惑的审问:“你们家有钱有势,你革谁的命?造谁的反?”

西南联大毕业后,刘国鋕不顾家人的反对,放弃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服从组织安排,到艰苦落后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被捕后,受尽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先后有四次出狱的机会,但都拒绝登报退党、写悔过书,对党忠贞不渝。

1949年11月27日,新中国已经成立,胜利的曙光即将照亮重庆。败逃之际的国民党对关押在白公馆和渣滓洞监狱里的革命者,实施了秘密大屠杀。

在香港做生意的刘国鋕哥哥提前得到消息后,带着黄金、名表、空白支票,又一次来到监狱打点,并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七弟呀,只要保住性命,出去后你愿意到美国留学我出钱,不愿意留学可以跟我到香港去做生意。”

刘国鋕也被亲情所感动,流着泪说:“我死了,只要党在,就等于没死。”

临刑前,刘国鋕大声朗诵自己刚写下的《就义诗》:“同志们,听吧,像春雷爆炸的,是人民解放军的炮声,人民解放了,人民胜利了!我们,没有玷污党的荣誉!我们死而无愧……”

这是一名年仅28岁的普通共产党员在胜利的前夜,在生命最后一刻,向人民、向组织、向祖国发出的最后呐喊。他用年轻的生命坚守了自己的信仰,书写了对党的忠诚。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涤荡沉沙,信仰早已化成共产党人最厚重的文化底蕴,贯通革命、建设和改革全程。改革开放以来,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王瑛、吴孟超、郭明义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精彩的人生篇章,展现了信仰的力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