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航拍文献纪录片《上党战役》:一场关键较量的立体呈现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任振杰  韩征天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10-18 07:13:31

文献纪录片《上党战役》——

一场关键较量的立体呈现

■任振杰  韩征天

上图:文献纪录片《上党战役》剧照。

近日,为了纪念上党战役胜利75周年,航拍文献纪录片《上党战役》在中央电视台国防军事频道播出。纪录片包含《山雨欲来》《上党鏖兵》《东方破晓》三集,通过战场模拟仿真、亲历者回顾、革命后代还原、军事专家讲解、空中全幅拍摄等手法,全景而立体地再现了曾经在上党地区(今山西省长治市辖区)上演的那场关键较量。

如同其它战争题材的纪录片一样,《上党战役》再一次真实、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地讲了一个奇迹般的战争故事,彰显了人民军队紧紧围绕 “集中一切力量反对顽军的进攻和尽量扩大解放区” 这一中心任务表现出的铁血担当和赤胆忠诚,突出了战争中人民群众“铜墙铁壁”的历史作用,把毛泽东的重庆谈判、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的英勇战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巧妙地融合起来,生动呈现了我党我军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争取和平的历史进程。

深入挖掘上党战役的历史内涵,讲好太行老区的红色故事,向全社会传递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拍摄这部片子的初衷。该片的主创团队正是本着对历史的尊重,对过往峥嵘岁月的敬仰来完成这部文献纪录片的。他们秉持着“纪录片要真实、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地讲好故事”的原则,历时一年多的时间走遍了上党战役的所有发生地及全国十多座城市,从历史的尘埃中寻找着那些如遗珠般散落的记忆碎片。从每一个亲历者的深情讲述和每一段珍贵的影像及文字资料中,以及今日上党老区的沧桑巨变中,寻求着这部纪录片新的时代表达和时代意义。

在艺术结构上,《上党战役》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采取纪录与理论、文献与叙事、人物与事件、情感与故事相结合的展现形式,用具有鲜明特色的镜头语言,以大量“真人、真事、真景、真物”,对发生在75年前的那场气势磅礴的战役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和深度回顾。该片揭示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围绕中国在抗战胜利后的两个前途、两种命运所展开的斗争的本质。正如刘伯承司令员对被俘的阎军将领所道破的“天机”:王者之师,所向无敌。这个王者不是别人,正是正义,正是民心,正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上党战役》摒弃了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工整,条理清晰,文戏武戏相得益彰。无论是刘伯承与国民党军俘虏的对话,还是毛泽东在重庆发表的《沁园春·雪》;无论是三集名称的诗化和隐喻,还是战斗场面的恢宏气势,都呈现出中华民族鲜明的军事文化意蕴。

值得一提的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主创团队对一些科技手段的创新使用,让这部纪录片的内容更加丰富。《上党战役》打破了传统的文献纪录片的创作逻辑空间,使用直升机载着革命后代从空中鸟瞰当年父辈们战斗过的地形地貌,从不同角度来讲述这场战争的细节,使这部纪录片既保持历史厚重,又充满了时代气息和人文情怀。

追寻那段珍贵记忆

■张荣贵

我生于太行山,长于太行山。太行山养育了我,也是我放飞军人梦的地方。

因为种种原因,我的参军梦未能实现。但在成长路上,我一直没有忘记上党战役是太行山上的红色印记,拍摄一部反映这场战役的影片也成为我的梦想。

《上党战役》在整个前期创作工作中并不像想象中的顺利。为了遵循纪录片的真实性,导演组的工作从考察自然环境、查找文献资料、寻访亲历者等全面展开,大大小小的困难也随之摆在面前。拍摄的时间大多集中在秋天,这也是长治的阴雨季节。拍摄纪录片中的蓝天旷宇,是我从事航拍以来所遇到的最大难度的拍摄工作,规划中20个航时的直升机航拍工作量,实际上导演组在长治用了50天。

此外,上党战役期间,留存下来的影像和图片较少,文献资料也不多。再加上战役年代久远,战争亲历者大多去世,中途也鲜有权威媒体记录过。仅仅一本《针锋相对》的口述历史成了导演组展开工作的“宝典”,健在的参战亲历者年龄都在90岁以上,回忆起来也比较困难。

困难越多,越让我觉得拍摄好这部纪录片既是家乡的责任,也是历史的期待。最终,通过不断寻找和挖掘,纪录片《上党战役》呈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采访了大量亲历者、革命后代、党史和军史专家。历经整整一年,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上党战役胜利75周年之际,这部纪录片光荣地完成了对上党战役的权威纪录,为75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在新时代的呈现和传播贡献了一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