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在国家建设热潮中的个体成长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黎 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5-28 15:36:39

《乌蒙战歌》,樊希安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4月第一版,59.80元

樊希安先生的《乌蒙战歌》是一部关于三线建设的长篇小说,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在新中国成立70周来到来之际,本书将那段壮烈的历史又一次拉近到人们的眼前。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国家大三线建设的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在盆县地区担负大型煤矿建设任务,用贵州的煤炼四川的钢,让盆县的煤炭保证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的需求。这支特殊部队的指战员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经受严峻考验,在完成战备施工任务的同时,也把自己锻造成为一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新型人民军队。

《乌蒙战歌》描绘了这支部队在特殊环境中的成长发展经历,歌颂了广大干部战士的无畏牺牲精神,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人物形象鲜活,故事生动感人,从一个侧面透视了我国三线建设的历史全貌,记录了胸怀强国梦的一代三线建设者的奋斗历程和报国情怀。

在这样的宏大背景之下,作者以小说家的耐心,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着手,从建设过程中的具体事件,甚至是“琐事”入手,把煤炭部队的多位战士、军官描绘得生动、真实,仿佛就是我们的身边人,却又因为身处特殊的视野中而豪情万丈。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小说开篇不久的“逃兵事件”,这里的“逃”,不是叛逃,而是以夏志武为首的一群新兵,因为一时间不接受作为煤炭部队的战士,一心想着去往真正的前线为国杀敌,于是胆大妄为地跑向边境。这是一个典型事件,反映了当时的很多年轻人,都认为上阵杀敌是报国,而在后方建设就不是了。面对三线建设遭遇的普遍怀疑和不自信,如何做好指战员的思想工作,并且及时作出可见的成就,是摆在部队领导面前艰巨的任务——这种艰巨的任务,其实极为琐碎,非常日常,需要苦口婆心的阐述和以身作则的付出,当然,也需要坚定信仰和不屈的精神,于是,无论部队领导,还是入伍新兵,都在小说中丰富立体起来,不是抽象的英雄或空洞的口号,都是一些特定年代的具体人物,有时代的思维和话语,更有着令人敬佩的报国情怀。

综观《乌蒙战歌》,整部作品有以下两个互为表里的关键点:

一是把个人成长和祖国大业高度融合:书稿题材宏大,背景深远,但切入点极为细致和真实,充满人性化的内容和工作生活细节。书稿紧密围绕几位主人公在三线建设的背景下,从一开始的不理解不确定,到后来的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实现国家战略的同时实现了个人价值和成长蜕变。

二是作品唱响了一曲乐观的爱国主义赞歌:本书写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以小说的形式展现爱国主义精神在普通人群中的生动体现,展现报国情怀在中国人身上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而乐观,或者说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任何年代、任何事业和任何个人都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和状态,世事艰难,没有乐观精神的支撑和激励,会寸步难行。乐观精神在本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示,是支撑着主人公、支撑整支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不断取得建设成就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