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旅报告文学作品《老兵王忠心》出版发行

来源:新华社解放军分社 作者:陈先义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9-05-22 16:34:04

导弹为伴,深山为家,砥砺前行三十载;忠心报国,牢记使命,奋勇建功新时代。

近日,军旅报告文学作品《老兵王忠心》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与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联袂推出。该书系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徐贵祥作序,是安徽教育出版社向新中国70华诞的献礼之作。

“八一勋章”熠熠生辉,老兵故事娓娓道来。本书真情描述了安徽休宁籍火箭军一级军士长王忠心(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10位获得者中唯一一名士兵、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全国文明家庭和“心动安徽·最美人物”)波澜壮阔的三十载军旅之路,生动诠释了他扎根基层献青春、挺身排险迎难上、带兵育人出典型、引领家庭文明风的老兵精神,谱写了一部震撼人心的新时代老兵传奇。

来自基层军营生活的吟唱

——评军旅报告文学《老兵王忠心》

捧读赵风云、张良合著的军旅报告文学《老兵王忠心》,一股清新的军营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两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第一次把创作的笔触涉猎报告文学创作。书中浓郁的军营生活韵味,扎实深厚的生活功底,让读者品味了真正来自生活第一线的那种特有的军营生活气息。

实话说,当作者第一次把这样一个创作打算告知我的时候,我曾经为作者由新闻转道文学能否驾驭这样一个厚重的题材而有所担忧,因为新闻与文学相比,毕竟是有差别的,尽管都是来自生活,但确实有个写实与创作的差别。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我细细读完这部三十余万字的作品,我切切实实被作者讲述的故事震撼了。我为作者扎实的生活积累而由衷的赞叹,我认为,这是近一个时期以来称得上是真正直面生活的优秀之作。

读《老兵王忠心》,我们不能不由衷地叹服两位新闻工作者捕捉故事善于讲述细节的文学慧眼。作品写了一个普通的士兵,并且入伍数十年一直都是一个士兵。小说的人物原型是我导弹部队一个名叫王忠心的英雄模范。王忠心来自安徽徽州农村,他用满腔的忠诚当好一名普通士兵,在导弹部队关键岗位担负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使命。这么一个憨厚朴实不善言语却精于业务的士兵,由他带的兵先后成了他的上级,甚至成了将军,而他却依然入故的是一名普通一兵。特别是当他服役期满,已经回到故乡,正在与妻儿团聚,开始打理自己小家的生活时,国家召唤,一纸命令,重新又把他召回原来的岗位,工作依然是一个操作导弹发射的普通士兵。重新归队后,他依然兢兢业业的工作,当好一个普普通通的螺丝钉,在关键岗位上为祖国为人民效力。后来,他为国家为军队立下了大功,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诸多不平凡的事迹,成为数百万军人中屈指可数的获得八一勋章的英雄。作者基本按照主人公成长的足迹去结构作品的,但循着这个士兵的成长之路,我们却看到一个真实的伴随人民军队发展从战士到英雄的当代优秀军人之路。

两位作者不愧是新闻工作者出身,他们堪称编织故事的能工巧匠。他们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善于提炼人物故事,善于从人物几十年的经历中提炼出最能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时代精神的故事,所以,尽管作者一下写了几十年,但读来犹如一气哈成。

这部作品是以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底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学意义上士兵形象。依据人物的成长史,作者为我们叙写了一个个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比如,作者写王忠心这样一个士兵,一开始就写到他提干的三度落空。提干,对于有过军营生活经历的人来说,这是命运的重要转折,也是个人价值实现的一种体现。但是,王忠心第一次提干失败了,他目送自己的同年战友陈大豪走上军官的岗位。但王忠心气定神闲,依然像往常一样默默的在岗位上勤奋工作。但第二次第三次接连他的提干连遭失败之后,这是对他来说非常严峻的考验,作品非常详细地写了主人公面对这些重要变故的心理状态,写了他的思考和他一如既往的工作精神。此后,不论是参加重要演习,还是应对突发任务,王忠心都表现了一个士兵的大局精神。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故事,写出了一个士兵的国家情怀和大局意识。

一个人一个时间做一件事可以说是一种姿态,但是当这种姿态可以延续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说这是人物一时的忍让和拿捏分寸,甚至故作姿态,而是一种高贵的精神品格。支撑王忠心的整个军旅生涯的精神,就是这样一种可贵的品格。如果说作品值得称道的话,把这样一种战士品格写得生动逼真鲜活,这是《老兵王忠心》最值得赞许的地方。

《老兵王忠心》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对主人公王忠心已经解甲归田又重新被召回的这段描写。的确作为一名军人,只要你穿过军装,即使你尽完义务,离开军营,但一旦祖国召唤,你必须义无反顾地听从命令,重新回到战斗岗位,这是国家兵役法的规定,也是每一个军人的光荣使命和职责所在。特别是在当前国际敌对势力瓦解我分化我的图谋一直存在,我们的国土安全一直都可能受到威胁的背景下,这样的“召唤”随时都可能出现。不过,对王忠心来说,他毕竟已经超额完成了十多年的服役使命,并且他的小小家庭刚刚组建,他也需要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而恰恰在这个时候,部队发来一纸电报,没有原因,没有明确任务,更没有任何具体说明,因为这一切都出于导弹部队的特殊性。王忠心接到这样一封电报,就像过去在军营一样,心就像离弦的箭,立即飞到了军营。作者对这样一段描述,简练、简洁,说王忠心看到电报,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即丢下农具离开农田,立即赶往回部队的车站。这样一种召之即来的服从意识和大局观念,表现了当代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党对人民的忠诚。作者的笔墨简练而清晰:“杨红苗记得那天,她见一贯稳重的丈夫拿着那封电报在挂满衣服的裁缝铺里转起了圈圈,他好像有好多事要做,但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他是亢奋的精神焕发的,眉毛和嘴角的皱纹都是往上挑着的。他整个人好像笼罩在了无形的光圈之中。显然,这个仅仅退伍才半年的老兵瞬间进入了待命出征的状态。”这仅仅聊聊数语,便使一个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老兵形象跃然纸上。

《老兵王忠心》设置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但每一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陈大豪、游小平、杨磊,包括王忠心的妻子杨红苗等等,这些人物,都是来自生活的积累,都是活生生的当下社会的人物。这些人物,都不是对主人公王忠心的简单陪衬和烘托,他们作为王忠心的战友、同事和家人,与王忠心或者有工作生活的矛盾冲突,或者是竞争的对手,但是,有一点,他们都因受到王忠心精神品格的感染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正是这样一种提升,也使人物显得更加真实可信。特别是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十分感人,当已经成为王忠心上级的陈大豪与王忠心难得会面时,很多人以为这是必不可少的冲突和尴尬,但谁都没有想到,王忠心见到陈大豪,规规矩矩的向自己的老战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让陈大豪感动不已。他没有想到,这个因各种原因没有提干,可能比自己更优秀的战友和同年兵,竟然会这样礼貌地尊敬自己。于是就这样一个军礼,两人之间的误会、或者某些不和谐瞬间化为乌有。而王忠心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又决非做做样子,在他心目中,陈大豪已经是自己的上级,对自己的上级按条例给与必须的尊敬,这是任何一个军人都明白的。但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礼仪,却表现了主人公的一种境界和情操。作者没有写惊天动地的故事,而正是通过这样一些看似平凡却感人的故事,写出了一个军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了一个有一个有血有肉的现代军人。

作为第一次涉猎军事题材创作的两位作家,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真诚。《老兵王忠心》让我们从中读到的更多的是质朴和隽永,是率真和真情。作者没有追求华丽的辞章,没有编造离奇的故事,字句之间是一种流淌的真情。很多故事如果没有生活的体验,没有对部队生活浓的化不开的情感,是不可能写出那么多生动感人的细节的。作者依据原型人物的故事,进行了文学的再创作,更准确地说,这是一部以真人真实为基础的纪实小说。

毋庸讳言,这些年我们报刊上的许多文学作品,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远离生活的自我张扬,是躲在阁楼里编造的脱离现实的无病呻吟。特别是这些年有些小说,显得不如人意,有的作家作者置澎湃的时代大潮和改革背景下的军营变化于不顾,却常常在那儿搞什么纯粹的自我情感宣泄。因此,对这样一类作品,老百姓大多是不满意、不买账,甚至认为文学当今在一步步走向小我,走向堕落。整个文学陷入了找不着方向的迷惘期。所以,当我们读到《老兵王忠心》这样一部来自生活一线的作品时,我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当下的的军营生活和军人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写好变化的军营和新时代的军人,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是不可能完成的。尽管这些作品从结构上语言上艺术上可能还略带有几分稚嫩,但作品中透着的生活真实,便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我们读起来倍感亲切和亲近。我们有理由为作者这样一部散发着时代气息的优秀之作而击节叫好,希望我们的文坛多一些与时代同步的“现在进行时”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