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五四运动画传》: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丁晓平 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5-13 08:47:59

《五四运动画传:历史的现场和真相》既注重历史叙事,又重视历史省察;既注重史实呈现,又重视史识阐发;既有饱满、鲜活的历史细节引人入胜,又有睿智、思辨的历史分析发人深思;既有纵向的历史事件、人物的逻辑梳理,又有横向的历史文献、文物的脉络考证,构成了一幅立体的五四运动全景图,成为一部雅俗共赏的、再现和解读五四运动历史的精品图书。请关注《解放军报》的文章——

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五四运动画传:历史的现场和真相》创作感言

■丁晓平

20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迎来了100周年。

重温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加深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和阐释。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

毫无疑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没有哪一场运动像五四运动这样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乃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都产生过如此深刻而又积极的影响。显然,对于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人来说,五四运动是一个无法绕开的环节。

1919年至2019年这100年,是所有中国人都铭心刻骨的100年。这100年,也是中国人心灵最为纠结又最值得思考的100年。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中国饱受屈辱、欺侮和流血牺牲,历尽苦难初心不改,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觉醒、崛起到改革开放,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我们已经阔步走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光荣与梦想,苦难与辉煌,我们都可以从五四运动找到回望的支点。

五四运动作为一段不可忽略的历史,已经写进了历史教科书,似乎人人耳熟能详。但实际上,对大多数的普通民众来说,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起因、经过和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20世纪70年代末直至今天的五四运动研究,大多注重于史学或学术层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一是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分析和判断;二是从西方近现代哲学思想角度来比较和评论;三是从中国传统的国学思想体系来分析和批判。但这三个方面的著作,有的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片面性,有的意识形态色彩太浓,有的带有明显的个人情绪,而且对一般普通读者来说,似乎都存在“隔”层。因此,还原历史事实,回到历史现场,阐释事件真相,比任何雄辩都更重要。

在我看来,五四运动应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第一,这是一场彻底的新文化运动;第二,这是一场彻底的爱国运动。彻底地和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题词。作为新文化运动,它是启蒙、是引导、是教育,是文化的觉醒,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的一场思想革命。作为爱国运动,它是觉悟、是干预、是启示、是政治的觉醒,是爱国青年学子和知识分子联合工人、商人的一场爱国的直接行动。这才是五四运动的历史现场。

我们考察历史,既不能只拿显微镜去“放大”偶然性,也不能只戴老花镜去“模糊”必然性。比如,关于“打倒孔家店”这个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坚决地把“孔家店”与孔子区别开来——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孔子是人,“孔家店”则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用孔子来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工具。而且五四运动的新文化运动呼唤“德先生”和“赛先生”,但从来没有全盘否定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与历史上所有进步的改革者一样,排除他们或多或少存在的历史局限性之外,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所采取的态度也是“吸取精华,排除糟粕”的方针。因此,在坚持历史现场细化的同时,还要坚持可信的现代解读,从个体的记忆和公共舆论中聆听那些被历史烟云所湮灭的声音,感受悲欣交集的历史表情,省察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继承五四运动的精神之光。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就是要写历史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历史?历史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是什么?在我看来,推动、改变并有利于民族、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历史,就是历史中最有价值的那部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运动的根本精神也就在这里。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一个公民应当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家国兴亡,匹夫有责。”在我看来,五四运动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当年主要是城市的青年学子和工人、商人)明白了“国家”和“家国”的关系,懂得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前途和命运是与民族、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

五四运动是一个大舞台,那个年代大师灿烂,政界、学界、商界人物纷纷登场,如何写出五四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选择和命运,也是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采访、研究和写作期间,我曾多次按照五四运动中学生游行示威路线去追寻,到老北大旧址红楼、到箭杆胡同的陈独秀故居等去走访。我想,这种走访和追寻是对五四运动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也是穿越历史隧道、试图重返历史现场的一种尝试,是对历史负责。

本书第一版创作于十年前的2009年,作为重大选题报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共党史文献研究院专家审读后给予高度肯定,令我特别兴奋和意外。专家认为:“《五四运动画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既注重总体的把握,也注意历史的细节,把五四运动发展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做了较好的叙述。作品注意发掘历史资料,如对五四运动中‘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和对中国儒家学说、孔孟之道的关系,就有理有据地进行了分析和说明,纠正了以往认识的片面性。史料丰富翔实,可读性强,对人们特别是青年人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五四运动,增强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和认识,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会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的确,无论是读者和学者都认为,本书既注重历史叙事,又重视历史省察;既注重史实呈现,又重视史识阐发;既有饱满、鲜活的历史细节引人入胜,又有睿智、思辨的历史分析发人深思;既有纵向的历史事件、人物的逻辑梳理,又有横向的历史文献、文物的脉络考证,构成了一幅立体的五四运动全景图,成为一部雅俗共赏的、再现和解读五四运动历史的精品图书。在五四运动100周年的时刻,人民出版社再版这本书,的确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纪念。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时刻,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刻,我还想与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毛泽东的诗词《满江红》:“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道路由来曲折,征途自古艰难。“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都是追梦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团结才有力量,行稳才能致远,让青春在奋斗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