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仪式感催生使命感!仪式教育为文职人员建功军营提供精神动力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江书勇 等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10-29 09:06:04

仪式感催生奋进动力

■江书勇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只有观念上认同,才会行动上跟进。仪式教育是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之一,革命战争年代,即使条件艰苦、战斗紧张,有些仪式也要庄重举行。新时代,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注重以仪式感催生战斗力,仪式教育地位作用愈发凸显。文职人员是我军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样适用仪式教育。实践证明,规范有序开展仪式教育对加强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提升文职人员制度吸引力有现实意义。然而,个别同志对仪式感缺乏足够认识,甚至认为仪式教育可有可无;个别单位组织仪式随意性较强,缺乏规范,流于形式。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严格规范的仪式程序有较强感染力,能够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引导和精神鼓舞,在心理、情感、思想等方面擦出“火花”,产生共鸣。

培塑归属感,增进从军报国的情感认同。作家洛蕾利斯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对集体中的个体而言,归属感不可或缺。文职人员身份有军地双重属性,容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产生“外来户”“临时工”“跑龙套”等错误认识。尤其是一些文职人员刚出校门就进营门,对部队了解不多,难以真正融入。仪式教育能够帮助文职人员尽快了解军队,产生情感认同,形成“主人翁”意识。比如,制发统一的文职人员制服礼服、奖章功章,在评功评奖、入党晋级上与现役军人一视同仁,过组织生活、参加党的会议时同等对待,营造文职人员“也是主体、同样重要”的环境氛围。

强化使命感,夯实爱军敬业的思想根基。军队首先是“战斗队”,文职人员虽然不直接参与作战,但归根结底是为战斗力服务。使命客观存在,如何认识、培塑使命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近些年,全军各单位规范文职人员誓词,创作文职人员之歌,举办讲红色故事、话革命传统活动,组织文职人员集体签约和宣誓仪式,结合任务开展誓师大会、组织火线入党、组建党员突击队等,通过有益探索为文职人员明晰“我是谁”“为了谁”,增加心怀家国的“军味”,锻造敢挑重担的“铁肩”。

激发荣誉感,砥砺姓军为战的担当精神。“只要有足够的勋章,我就能征服世界”,其道理就在于荣誉感能够激发部队士气,焕发战斗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最高层次在于自我实现。从激励效果来看,一次直击心灵的仪式胜过百场文采飞扬的说教。在颁奖典礼、庆功大会等活动中将文职人员纳入其中,设置“龙虎榜”“荣誉墙”,定期评选“岗位标兵”“先进个人”,经常在日常工作中公开正式进行表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文职人员起到激励作用,使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交相辉映。既给个体以充分的获得感,激励其珍惜荣誉、再立新功,又在集体中营造崇尚荣誉的良好氛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

“仪式”与“形式”只有一字之差,实践中可能会发生混淆。一方面,有的组织者片面追求视觉效果、规模场面、宣传声势,忽略了仪式的思想性、实效性,要求反复排练预演导致审美疲劳,浪费人力物力却没有“走心”。另一方面,部队任务常年循环往复,仪式教育容易出现程序机械重复、内容一成不变、形式单调乏味等问题。仪式教育如果搞花架子、走过场,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引起参与者反感抵触。应当注重因时因势因情设计仪式,控制仪式的时间和密度,不能过频过滥,做到形神合一不糊弄、求真务实不折腾、与时俱进不呆板,确保仪式教育正规有序、健康发展,为文职人员建功军营提供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西部战区空军某指挥所)

镜头一

统一着装增强自豪感

■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黄春霖

为强化文职人员责任意识,航天工程大学士官学校定期组织军容风纪检查,文职人员养成了每天在军容镜前整理仪容的习惯。金芝雨摄

小时候,每当看到他人身着军装,李杨杨总会羡慕不已。时光流转,去年10月,李杨杨以航天工程大学士官学校文职人员的身份走进军营,距心中的制服又近了一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没等到配发服装,李杨杨心中的“制服情结”差点消失,甚至产生了畏惧之感。

岗前培训期间,文职人员学习训练统一穿迷彩服。一次,李杨杨刚随队跑完3000米,出了一身汗,解散后不自觉挽起袖子,摘下帽子拿着帽檐扇风。这时,突然出现的纠察叫住了李杨杨……看着纠察严肃的神情,听着他们“不留情面”的话,感受着周围异样的眼神,李杨杨脸红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训练结束,队长见李杨杨情绪低落,谈心时对她说:“制服象征着我们的形象,在公共场合如果不注重仪容仪表,会有损军队人员形象。”

随着培训深入,李杨杨逐渐认识到团结统一、整齐划一对一支军队意味着什么。当看到一列列整齐的队伍步履铿锵,看到身着军装的官兵昂首挺胸,她感受更加深刻。

转正后,通过学校组织的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活动,通过学习党史军史航天史,李杨杨得知,新中国成立前,服装材料、生产保障能力还达不到要求,考虑到实际困难,周恩来总理曾作出指示:部队帽子要统一式样。

交流学习中,李杨杨最大的感受是,统一式样是带来自豪感最直观直接的方式。

身穿文职人员服装拍证件照的那天,李杨杨小心翼翼地把每一个褶皱熨烫平整,戴好“文”字帽徽和胸标。作为一名编辑,李杨杨平时习惯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他人,那天却成为被记录的主角。回忆起被相机定格的一瞬间,李杨杨说:“那时,融入军队的感觉更加强烈。”

之后,学校统一组织观看张富清先进事迹专题片,看到老人时隔60年后,穿上挂满军功章、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的军服端正敬礼的样子,李杨杨对军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身制服见证了时代变迁,未来的军装还需适应战场需求、具有实战功能。”一次学校组织文职人员开展教育时,基础部教员杨洁的话让李杨杨感触很深。作为军队人员身份的外在标志之一,制服不只是为了好看,更是归属和传承,意味着使命和责任。

为强化文职人员责任意识,学校要求文职人员日常着文职人员服装。现在,大学定期组织军容风纪检查。“配饰歪没歪”“帽子正不正”“头发有没有扎好”……即便没有检查,文职人员也养成了每天在军容镜前整理仪容的习惯。

仪式感催生使命感。李杨杨说:“头顶的‘文’字帽徽和胸前的姓名牌时刻提醒我,军队人员队伍里,有我的名字,从今以后,我将感受这身制服带来的荣光,也必承担它赋予的责任。”

镜头二

学唱军歌激发责任感

■贺韦豪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杨 韬

日前,武警湖南总队文职人员在主题文艺晚会上演唱自创曲目《我是孔雀蓝》,在军旅文化熏陶中强化文职人员责任感。张 森摄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清晨,伴随着闹钟设置的铿锵有力的节奏,武警湖南总队株洲支队助理工程师刘珂灵迅速穿戴开始晨跑。

“为何要将军歌设为闹钟铃声?”刘珂灵告诉记者:“军歌声音洪亮、慷慨激昂,能够让我提神醒脑,充满能量。”

总队人力资源处处长陈恢军说:“军歌打动人、感染人,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但是起初,包括刘珂灵在内的很多年轻文职人员对军歌并不“感冒”。岗前培训期间,每次开饭前、行进中集体唱军歌时,刘珂灵总感觉有些别扭,只张口不出声。

然而,一次集体活动,让他感受到军歌别样的美。

“对面的!来一个……”“让我唱,我就唱,我的面子往哪放……”一次拉歌比赛中,充满激情、此起彼伏的呐喊轮番“轰炸”着刘珂灵的耳膜,让他内心受到极大震撼。

你来我往的对抗中,刘珂灵不知不觉投入其中。嗓子冒烟了怎么办?没关系,哑着嗓子继续来。前面的战友挡住了视线怎么办?没关系,站起来接着唱……

“集体唱首歌!”看到双方势均力敌、寸步不让,指挥员叫停了“战斗”,现场陷入了一片静谧,可不服输的火焰还在文职人员心中燃烧。“气势一定要压过对方!”刘珂灵挺直腰杆,深吸一口气,紧盯着指挥员的手势。“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指挥员刚一挥手,刘珂灵就放开嗓子唱起军歌。歌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耳中,他清晰地感受到一股热流在心中流淌。

此后,学唱军歌成为文职人员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融入文职人员一日生活。他们采取专业老师教唱、文艺骨干带唱、全体人员合唱等方式广泛学唱,同时组织小表演、小竞赛,开展方队合唱,引导文职人员在一次次活动中增强爱岗敬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军歌是用青春和热血谱成的、用奉献和牺牲唱响的,句句凝重,字字千钧。”在学唱军歌过程中,总队财务处文职助理赵娜感触颇深。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到《钢铁洪流进行曲》,每学一首军歌,她都会提前搜集素材,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向前方,我们的血气方刚,崭锋芒,震虎狼……”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赵娜脑海中都会浮现出革命前辈英勇无畏、奋勇冲锋的身姿。

“用歌曲、故事等营造仪式感,用艺术的力量激发文职人员初入军营的使命感。”总队领导表示,军事文化建设不仅是种审美情趣,更蕴含着浓烈的“兵味”“战味”,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育引导功能。每当军营里军旗猎猎、军号声声、军歌铿锵,官兵们就会斗志昂扬。

前不久,总队举办以“说说心中的抗疫英雄”为主题的“云端故事会”,文职人员走上讲台,讲述疫情防控期间的感人故事,提升爱岗敬业的内在动力;株洲支队开展“唱响决胜年·红色歌曲我来唱”活动,在嘹亮军歌中激发军人和文职人员扎根岗位、建功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镜头三

庄严宣誓强化使命感

■胥 磊 本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 潘梦婷

该场站举行的新入职文职人员宣誓仪式中,刘畅举起右拳,庄严宣誓。秦伊洋摄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职人员,我宣誓:忠于祖国,忠于中国共产党……”今年年初,东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在礼堂举行文职人员宣誓仪式。初心与使命交织,豪情和誓言交融。鲜红的军旗下,文职人员庄重地高举右拳。

誓言是初心的“备忘录”。刘畅是一名军嫂,也是一名会计学院高材生,随着军队编制体制调整改革,刘畅追随丈夫,足迹遍布晋江、南京等城市。去年,刘畅终于圆了文职梦、军旅梦。

场站驻地远离市区,周边是并不富裕的村庄,营房均建于20世纪70年代,系统整治翻修尚在进行中,官兵有句顺口溜:“下雪必断网,大雨必停电,停电必停水。”最初来到场站时,刘畅的心一半如火一半如冰:与丈夫共同的强军信念燃烧似火,艰苦环境的挑战冷峻如冰……

一场仪式就是一堂精品教育课。该场站充分发挥活动仪式的激励感召作用,广泛开展“报到有入职仪式、任务有宣誓仪式、节日有纪念仪式、荣誉有表彰仪式”活动,引导新入职人员继承红色传统、珍惜历史荣誉。

信仰如旗,理想如炬。去年年底,文职人员与刚下连的110余名新兵来到驻地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追寻先辈足迹。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生死决斗,一段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文物故事……仪式活动中,刘畅深刻体会到荣誉是奋斗出来的,条件艰苦绝不是精神懈怠的理由。

“新人难免要经历从畏难到坚守的过程,态度的转变源自热爱。”今年五四青年节,刘畅作为团员代表重走长征路,用双脚丈量红军长征的路途艰辛,回望那段刻骨征程;听场站“灶台兵王”余立忠讲述自己扎根大山30年默默奉献的故事;网络微课活动展示场站一批批官兵薪火相传、默默坚守的淳朴剪影……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场站官兵三十余载如一日墩山守备、练兵备战、枕戈待旦。如今,刘畅成为红色土地上的新传人,更觉荣誉在肩、责任在肩。

庄严仪式触动心灵,温馨仪式滋养情感。“刘畅同志,现在我将荣誉档案授予你,希望你再接再厉,奋战新征程!”前不久,场站举行“保障先锋”财务课目比武竞赛,刘畅一举夺冠。从政委手中接过荣誉档案,想到这份荣誉档案将永久留存场站荣誉室,刘畅深感荣耀。

行动是誓言的“试金石”。一个夜晚,场站通信中断,刘畅主动参与抢修。前不久,场站组织“大山里的兵老师”活动,刘畅积极报名,与驻地留守儿童结对补课,助力他们学习成才。

誓言有声,躬行无声。入职以来,场站文职人员以零差错的成绩交上一份合格答卷,开启了追求荣誉、奉献军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