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瑶女的希望之歌

来源:中国军网责任编辑:贾敏
2017-06-01 15:33

早春的白云乡里,群山绵亘,静静的贝江水逶迤悠远。万千新绿破土而出,传递着春天的气息。

“十二样的花呀,依啰喂依啰喂,你说哪一朵最红,我说什么都比不上瑶山寨的红杜鹃……”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第十一届“武警红瑶女童班”的教室里,歌声悠扬,清脆动人。

这首歌的领唱,是六年级学生兰秋玲。此刻,和她一起轻声哼唱这首班歌的,还有站在窗外的母亲代妹忠。

作为第二届“武警红瑶女童班”的学生,代妹忠也是在这里学会这首班歌,学到更多知识,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门。

红瑶人,是生活在国家级贫困县——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白云乡的一个瑶族分支,因为身穿红色服装得名“红瑶”。这里,曾经祖祖辈辈奉行“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陋习,一代代红瑶女的足迹不仅被这里的群山隔绝,更被贫穷、文盲的“大山”所封闭。

20多年前,武警广西融水县中队官兵情系大瑶山,关爱红瑶人,创办女童班。从此,古老山寨里传来了红瑶女童的朗朗读书声。时任中队指导员的何方礼,因此荣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颁发的“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

这里,如今有了第一位女教师、第一位女军人、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第一位女干部、第一位女企业家……

这巨变的背后,是一个政党对人民群众的初心和承诺,是一支军队对“教育扶贫”这一世纪工程的倾力行动。

“我是谁?我是妈妈的孩子,也是‘武警红瑶女童班’的孩子。”

“女童班”已成为代芸绕不过去的身份标签。绕不过去,是因为自己割舍不了。这位第二届女童班学生,如今已从大山走出来,在柳州这个城市扎根。

“说起党、说起军队,别人觉得远,觉得大,但在我心里,就是像何方礼伯伯一样的亲人。”代芸说,“他们就像我们的亲人,他们的心比金子贵。”

1992年,何方礼还是武警广西融水县中队的一名战士。他坚持把自己每月21元的津贴分作3份,8元寄给妹妹当学费,8元寄给红瑶女童班的学生,5元留给自己。在他的影响下,少抽一包烟、少喝一瓶水、捐助几元钱……逐渐成为一茬茬官兵的自觉行动。他们省吃俭用,持续不断给孩子们寄来学费、衣物和学习用品。

然而,要改变一个民族的观念谈何容易,刚刚走进学校的红瑶女童中间不断有人辍学。

“一个也不能少!”何方礼和战友们走村访寨、逐门逐户做村民思想工作。从此,一身橄榄绿印在很多红瑶女童的心头——

崎岖山路,记住了那个背电视机的身影。那时候,大瑶山里没有信号,更没有电视,为了让瑶族人见识外面的世界,何方礼就用背囊背着电视机和卫星接收器,奔波在一个又一个村寨里。看着电视机前一张张惊奇兴奋的脸,何方礼幸福极了。那一刻,连续六七个小时山路跋涉所带来的疲惫一扫而光。

田间地头,记住了那个扛锄头的身影。为了说服家长让女儿上学,何方礼扛着锄头跟着乡亲到地里干活。人家施肥,他帮着施肥;人家锄草,他帮着锄草;人家一身汗,他也一身汗。

弯弯河道,记住了那个背着孩子的身影。上学路上,要经过河道、小桥、深山的女孩们不觉得害怕,因为何方礼和战友们经常会走在前面、护在左右。要是碰上大雨,上学的路被河水淹没,他们就一个个背着孩子上学……

那是一个周末。为了继续劝说一户人家让孩子上学,何方礼冒着暴雨深一脚浅一脚赶往大山深处的瑶寨。他一进门,女娃“哇”的一声扑向他的怀里,泪水挂在红红的脸上。望着浑身泥水的何方礼,孩子的父亲拉着他的手说:“你这是何苦呢,咱这里的女娃从不上学。”“那是因为穷。”何方礼动情地说,“现在政府鼓励咱们红瑶女读书,就是要从根子上脱贫啊!她们长大成家后,还可以教自己的孩子读书认字,咱这瑶寨里也要飞出‘金凤凰’……”他们一直说到深夜,何方礼没有走,就住在他家堆放粮食的阁楼上。

第二天一早,何方礼走在下山的小路上,看到前方路两旁,女娃和她的妈妈在割草——她们是怕杂草荆棘上的雨水打湿他的衣服。女娃高兴地向他挥着小手说:“我明天就来上学!”看着眼前这一幕,何方礼的眼睛湿润了:多好的红瑶乡亲啊!

就这样,一个个辍学的孩子又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教室。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