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从此以后,天涯明月,我们和李铎先生只能——见字如面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李庆文 责任编辑:张思远
2020-09-25 08:25:29

见字如面

■李庆文

著名书法家李铎走了。他人生的这幅书法长卷,在这个秋天落款、封印,至今墨迹未干,余温犹在。

李铎生前曾极其郑重地开过两次家庭会议,他说:“凡是与书法艺术有直接关系的原作和实物,一律不作为遗产,只作为捐献品,捐献给国家……”

李铎在捐献仪式上表示:“军博是我工作生活了56年的地方,是培养我、见证我一步一个脚印成长的地方,将我的这些作品、藏品捐献给军博,物尽其用,就是这些作品最好的归宿……”

90年的风雪落在他的白发上,忆往事如云烟。

幼年学艺饱受艰辛,吃苦如饴。当兵打仗,战火中枪林弹雨,命悬一线,无暇临帖摹字,他便留心各处匾额,以铅笔速记于碎纸片,于硝烟间细品。上世纪50年代,他以讲解员身份从信阳步校调入军事博物馆,对书法痴迷练习已近癫狂。

烧过多少习作,才敢提笔如锋;八锋藏不住,才喜怒一笔间。作为书法家,字是承千古而弥新;作为军人,他以文载道,在书中注入灵魂。

书法之法,是人之法,更是精神的图腾。

胡肥钟瘦、颜筋柳骨,或落纸云烟、或仙露明珠,各人有各法。

习书千卷,最终独成一家。

写《千字文》,他继承古人集大成的文化精髓;写前后《出师表》,他诠释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义……

他秉承这样一个信念,军旅书法家要向更高的文化阵地冲锋!

兵者,当习兵法。将中华五千年军事文明重摹再刻,多少外国军队在学习中国兵法,这说明古代兵法穿越时空,仍在发光发热,早已高于战争策略,而成为一种哲学。

兵法千丛,《孙子兵法》傲视群雄。

历经数年,李铎所书《孙子兵法》恢宏出世,总长220余米、高70厘米,按原大1∶1刻制成碑。90年代初在军博展出,气势雄浑,蔚为大观。

他笃信艺术要有价值就不能钻到书房里写,写就在人民需要的地方写,在战士们需要的地方写。一生中,他不停地行走于高山哨所、边防海岛。为满足战士心愿,他不顾年近花甲、不惧山高路险,四次于隆隆炮声中穿越百米生死线,亲临阵地、钻进猫耳洞,先后书写了“钢铁阵地 军威远震”“雄关卧虎 国门盘龙”“英雄碧血铸成钢铁阵地,浩然正气化为慑敌长虹”等200幅作品,将书法作品注入真实的热血澎湃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国家有难,人民有难,只要有需要,就义不容辞。

回报家乡,不忘桑梓。在他的家乡湖南醴陵,他捐资乡镇政府、中小学、贫困家庭,捐建敬老院、卫生院、农民图书馆,不遗余力地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几十年来,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军队的感激之心始终未变,这是他的根本信仰所在,也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变的。

李铎曾说,他有三个家:一个是湖南醴陵易家渡,这是生他养他的老家;二是参军后到军政大学、某集团军,再被推荐到河南信阳步校,这是锤炼他的熔炉;三是1959年调到军事博物馆,这是他待的时间最长的一个家……

1959年,正是建馆伊始。在馆前东头位置,29岁的李铎和朝气蓬勃的同事们一起挖坑换土,种下一棵松树。历经流云飞转、雨雪千阳,如今这棵松树已巍巍如巨,迎接着每一位天南海北慕名来到军事博物馆参观的观众,代替着一位老兵默默行着注目礼。

这棵树还在不断生长、不断牢固,两人已合抱不住。因为它知道,长得再高一点、再高一点,就能望见高耸入云的军徽,并永远沐浴在军徽的光芒之下。

9月23日,秋风寒柏。送别李铎的仪式,简朴肃然。有亲人守护在身边,为他盖上庄严的党旗,有战友身着戎装来送他最后一程,更有书法家献上笔走龙蛇的挽联。山静默着,天空静默着,所有人静默着。然而军事博物馆里他工作室的写字台上,已铺好了宣纸,研好了墨色,却再无人蘸墨掭笔。下笔三军阵,挥毫百万兵。镇纸,在苦苦等候主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铎铎于声空谷留音。

从此以后,天涯明月,我们和李铎先生只能——见字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