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用一部战地纪实,致敬“挡住黑暗”的中国蓝盔!

来源:人民陆军 作者:张兴福、李实 责任编辑:赵镭饷
2020-10-16 10:39:31

国庆前夕,我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电影《蓝色防线》在全国院线公映,这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携手河南省委宣传部等军地多部门联合摄制的电影,讲述的是我军首支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主体为陆军“杨根思部队”抽调的官兵在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战火纷飞中“挡住黑暗”,保护当地难民营安全的故事。

影片公映以来,海外维和成为社会公众的热门话题,在陆军部队官兵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日前,《人民陆军》报记者专访了《蓝色防线》总导演、有着“记录中国维和第一人”之誉的尚昌仪。

以国之名守护和平感悟使命  
见证大国担当和大爱情怀
 

记者:《蓝色防线》作为我国首部海外维和战地纪实题材的影片,取材于陆军“杨根思部队”官兵海外维和的真实经历,于9月18日正式上映。截至目前,影片的社会反响如何?

尚昌仪:我们用一部讲故事的纪录片,把维护和平的中国军队对世界和平的努力展现于银幕,把热爱和平的中国军人对人类和平的贡献告诉了世界。影片上映后,观众纷纷反馈故事真实、战场残酷,但又极具温情。有的观众总结道:“《蓝色防线》虽然没有特效,但有命悬一线的战场洗礼、同生共死的热血豪迈、英雄无悔的血泪故事。”

 

影片中,有一段镜头:在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的冲突中,为了保护南苏丹平民,中国维和步兵营105号步战车在执行任务时被炮弹击中,导致两位陆军维和战士杨树朋、李磊牺牲在异国他乡,很多观众看到此处感动得现场落泪。我相信,随着《蓝色防线》的上映,会让我们更加热爱和平、珍惜和平,从中感悟中国军人的使命,见证大国担当和大爱情怀。

记者:作为总导演,您觉得《蓝色防线》最想传达给观众的是什么?

尚昌仪:“为中国军人立传,为中国军队写史”,这是我非常欣赏的一句话,也是我作为军事纪录片导演的执着追求。八一电影制片厂自1952年成立那天起,一代代电影人传承着“用光影写史,为军旗增辉”的使命。今年恰逢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周年,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用光影展现新时代中国军队维和的光辉历程和感人事迹。

《蓝色防线》以光影定格中国维和军人的牺牲奉献,以真实诉说维和心路历程,他们以国之名守护和平,坚定履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勇担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在战火硝烟中彰显了中国军人的铁血与豪迈,他们为世界和平作出的突出贡献,值得更多人为之传颂宣扬。

就在《蓝色防线》公映当天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布《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30年》白皮书,附录列出了中国军队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牺牲的官兵姓名、牺牲时间和所参与的维和行动名称。可以说,《蓝色防线》的接力棒是一批批维和官兵传下来的。而对我们来说,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坚持拍摄优质的军事纪录片也是在接棒传棒,它不是选择,是必须。

 真实是灵魂,故事是力量,危险是担当 

记者:您过去曾摄制过15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蓝盔》、2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维和行动》,如今的《蓝色防线》也是一部纪录片。您认为,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维和题材,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吗?

尚昌仪:2003年4月,中国首次向非洲派出成建制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在刚果(金)的维和行动。从我得知中国赴非洲第一支成建制维和部队组建的那天起,我就决定,冒他人畏惧之险,做他人畏缩之事,奔他人难到之处,写他人难状之笔,拍他人没有之片。

▲2010年7月,联合国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区,尚昌仪与当地儿童

我认为,以纪录片的形式表现维和题材,能彰显真实。战地纪录片很稀缺,因为这都是需要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它带来的震撼性远远超过普通的战争故事片,这种真实性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2016年11月,在联合国南苏丹维和任务区,尚昌仪与埃塞俄比亚维和官兵合影

我说过,对于军事纪录片工作者来说,真实是灵魂,故事是力量,危险是担当。我热爱真实,坚持展现真实,致力于讲述那些直抵人心、有顽强向上力量的故事。以真人、真景、真事为表现对象的纪录片,离不开真实,没有真实也就不能称之为纪录片。真实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真实是纪录片的魂魄,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记者:多年来,您躬耕在军事题材纪录片领域,能谈谈您的创作理念吗?

尚昌仪:一部军事题材纪录片只有讲故事,讲好故事,才能博得广大观众的喜爱。怎样讲故事?怎样讲好故事?我认为,只有深入一线,与兵同行,与危险相伴,与死神共舞。我曾提炼出三句话:英勇无畏——走进故事,出生入死——捕捉故事,舍生忘死——记录故事。

▲2010年5月,尚昌仪(中)在联合国苏丹达尔富尔维和任务区指导拍摄

因为,你不同维和官兵一道驰骋大漠、风餐露宿,怎能感触到什么叫焦金流石,码出酷热难耐冒着非洲大陆热气的吸引人、记得住的文字;你不随维和官兵一起巡逻护卫、站哨执勤,怎能感觉到什么叫险象环生,写出悬心吊胆飘着热带丛林阴霾的打动人、传得开的语句;你不跟维和官兵一起贴近炸弹、踏进雷场,怎能感受到什么叫触目惊心,讲出惊心动魄带着战火硝烟味儿的感染人、听得进的故事。

走进战场,洞察风云  

深入思考,铁笔书写新时代 

记者:拍摄过《美国内战史》的纪录电影大师伯恩斯说过:“主题是一部影片的生命之血。”如今,基层官兵不仅喜欢看视频,也喜欢拍视频,您认为,如何加深他们对拍摄主题的认识呢?

尚昌仪: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都生活在故事中。但是,故事不仅千差万别,其精彩程度更有着天壤之别。不论是纪录片、故事片,还是用手机拍摄的短片,要想有精彩故事可讲,主题的选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曾用镜头纪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四万万人民》的导演尤里斯·伊文思说过:“什么地方燃烧,就去什么地方拍摄。”对于这里的“燃烧”,我理解有两点:一是指战争冲突的炮火硝烟;二是指能够点燃我作为纪录片工作者的创作激情的主题。那么,中国维和行动完全具备我所理解的这两点。于是,我一次次义无反顾地走进那“燃烧”的地方,“燃烧”起我的创作激情。

记者:走进新时代,迈步强军兴军新征程,您觉得军事文化宣传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尚昌仪:回首20多年军事纪录片创作历程,我深深感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既是军事纪录片导演的基本功,也是军事文化宣传工作者应有的素质。对我来说,脚力——赴战地,到一线,奔他人难到之处;眼力——观大势,察秋毫,做他人畏缩之事;脑力——善于思,敏于事,出他人意外之招;笔力——勤码字,常练笔,写他人难状之语。

非凡脚力出眼力,勤想多思创精品。我会迈开双脚走进战场,睁大眼睛洞察风云,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练就铁笔书写时代,用影像写史,为军旗增辉,在此也与从事军事文化宣传的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