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走心中的“孙连成”,唤醒内心的“李达康”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凌涛 张贺铭 武元晋责任编辑:李晨
2017-05-19 03:09

当前,“脖子以下”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不少部队正处在改革转隶的过程中。“刀锋”逐渐深入,“痛感”更加具体,宏大的改革叙事,正在落笔为“你我他”的一个个具体故事。

今天我们聆听这些故事,记录这些故事,触摸到的是时代大切面中的小微粒,尽管不起眼,却依然折射着情感的温度,蕴含着拨动心弦的力量。

多年以后我们再回首,会因为这些“你我他”的故事,而对当前这场恢宏的改革产生更加真切的理解和感受。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关注“脖子以下”改革一线见闻·转隶中的你我他:

回想昨天的改革,第15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2名老兵——

挺过同样的阵痛迎来新生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凌涛

当真是凑巧,第15批赴黎巴嫩维和部队建筑工兵分队政工副分队长、南部战区陆军某工兵团政治处主任陈银波万万没想到,这次维和竟然碰上了一位老战友——分队电器维修技师、四级军士长焦五龙,14年前他们都在炮兵某师当兵,经历过同一段“改革阵痛”。

“真没想到在这儿碰上了。”两人犹如失散多年、重新相聚的亲人一样喜悦。2003年,曾立下赫赫战功的某炮兵师奉命精简整编为某炮兵旅,大部分单位将要重组、转隶、移防,大部分官兵面临分流、转岗、复退。

“那时真觉得天都要塌了。”陈银波说,当时他才是毕业不到一年的排长,正做着美好的“院校梦”:一所学院面向部队公开选拔10名基层干部回校任教,他以优异成绩通过层层筛选。然而在等待调令的过程中,随着改革步伐的到来,全师干部的调整都冻结了。

陈银波没想到,“进不了城”不说,自己还可能“下更远的乡”:据说大部分人要分流去新组建的边防部队,方圆几十公里前不挨村、后不着店。为此,他紧急采购了一大批袜子、蚊香、电池等“战略储备”,做了“最坏的打算”。

提起往事,焦五龙也是感慨万千。“那会儿我急得直哭鼻子。”他哈哈笑着说,当时他入伍一年多,顺利通过全营炮长专业考核,当上了班长,是单位重点培养的苗子。听说连队要被拆散成好几块,所在班要分流到某工兵团,他一连几个晚上失眠:这双操惯了火炮的手,咋玩得转那把陌生的工兵锹啊?

14年前的改革仿佛还在昨天,现在的改革已近在眼前。该分队以南部战区陆军某工兵团为主体、从多支部队抽调人员组建而成。尽管远离祖国,但大家都清楚军队“脖子以下”改革这把“刀”已经挥刀出鞘,势必影响个人进退走留。

“没有蜕变,何谈新生?军改肯定会带来单位升降、岗位取舍、个人去留等阵痛,但我们与其踌躇不前,不如调整心态、主动适应。”陈银波的话是有感而发,当初在“改革阵痛”中备受煎熬的他转隶到某工兵团后,很快融入新单位,先后在十几个岗位历练,多次参加重大军事行动,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而焦五龙也“另起炉灶”学起通信维修专业,几年下来成为维修“大拿”,先后6次走出国门执行维和任务。

“挺过阵痛,迎接军旅下一个花季。”焦五龙越听越兴奋,忍不住和陈银波击了一下掌。“说得好,咱们应该把这心里话和分队官兵也好好唠一唠,让大家认识到改革只会越改越好。”陈银波说着,与昔日战友并肩走向会场,准备马上组织一场“投身改革大考、建功维和战场”专题教育活动。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