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创新不能“追尾巴”冷门才能出“前沿”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志国 梁叶责任编辑:李晨
2017-05-17 03:14

冷门里面出“前沿”

科研要不要钻冷门?回答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无疑地,追热门风风光光、易获支持。钻冷门则是一条更为孤寂的路,辛苦不说,还有可能不被理解。可要想见到别人闻所未闻的“奇景”,这条路就非走不可。

最近受到媒体关注、舆论热议的王琳团队,就敢于钻冷门。在中国,养蚕缫丝是历史悠久的古老行业。数千年来,人们想办法去除粘连蚕丝的丝胶,取得纯净的丝素并制成丝绸,这一技术可以说已经炉火纯青。与此同时,丝胶一直被当成废料处理。丝胶的研究运用,是一个无人涉足的冷门,从事再生医学研究的王琳却钻了进去。王琳和团队研究发现,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黏附性和优越的成胶性能,能修复人体受损的神经、软组织和肌肤,“补全”伤病之后残缺的生命。

王琳团队敢于钻冷门,最终唤醒了一座“沉睡的宝藏”。成果固然巨大,过程也极其艰苦。蚕丝是中国特有的生物资源,在这个未知领域,国际同行极少。她的团队是这个领域的先驱团队,很多未知需要从头探索,原始数据需要自己实验,研究的过程可谓“非常孤独”。但是,她们的每一点突破都是零的突破,每一个发现都是新的发现。王琳团队越干越有劲,正如她所说:“有意思的地方也正在这里。”

我们常常念叨的“前沿”,不是人群密集、热热闹闹的地方,而是人迹罕至、冷清孤寂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或许意想不到,或许想到了却不敢去。冷门的不都是前沿,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往往出现在冷门的方向上。对科研人员来说,要想脱颖而出,就要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创新的结果,总是把冷门的研究领域变成新的高地、新的热点。如果随大流、盲目地往热门里挤,则容易在熙熙攘攘中跟在人后、步步落后。“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就越喜欢孤独”,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这番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比其它领域,国防科技创新尤其不能满足于“追尾巴”“照镜子”。站在别人的舞台唱戏、跟着别人的旋律起舞,看起来好像很热闹,却可能会被牵着鼻子走,导致战场被动挨打、军队沙场饮恨。只有善察冷门、敢钻冷门,搞出别人没有的“一招鲜”“几招鲜”,才能赶超领跑、震慑对手。王琳团队把钻冷门的事业看得有意思,而且把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她们的思维和精神值得借鉴和学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