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硬骨头六连”建设过硬连队纪实:“硬骨头”硬在哪儿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张圣涛 钱晓虎 陈典宏 韩 成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07-28 04:10:16

“硬骨头”硬在哪儿

——第七十四集团军某旅两栖装甲步兵六连建设过硬连队纪实(上)

■张圣涛 解放军报记者 钱晓虎 陈典宏 韩 成

六连官兵锤炼过硬军事技能。张永进摄

第74集团军某旅两栖装甲步兵六连,有个享誉全军的名字:“硬骨头六连”。

“硬骨头六连”荣誉室里,珍藏着一把在战斗中拼弯的刺刀。六连的官兵,都听过这把刺刀背后的故事——

72年前,刺刀的主人、二班长刘四虎在战斗中被十几个敌人包围。刘四虎奋力拼杀,一连刺死7个敌人,自己身中11刀,昏迷10多天才醒来。从此,这把刺刀成为连队的“传家宝”。

几十年来,连队一路转战南北,在一场场恶仗硬仗中打出了“硬骨雄风”的赫赫威名。这种敢于“刺刀见红”的英雄气,成为连队攻坚克难、战无不胜的精神动力。

成绩,只属于过去。面对强军兴军的时代呼唤,面对转型重塑的现实挑战,六连官兵用行动擦亮“硬骨头”这张名片,诠释着“硬骨头”的精神内核。

硬在信念坚定——

这是一种“绝对听指挥,随时上战场”的硬气

战争年代,六连先后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一次战斗,他们打退敌人30多次进攻,全连140名官兵有127人血洒疆场;如今,旅里共同课目的训练纪录,近六成由六连官兵保持……

越走近,越了解,越震撼。在“硬骨头六连”荣誉室,陈列的一面面锦旗、一张张照片、一份份证书,让记者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气场。“这是一种‘绝对听指挥,随时上战场’的硬气。”指导员冯杰说。

荣誉室,是“硬骨头六连”的精神磁场。新兵下连、新任职干部报到,第一件事都是参观荣誉室。他们读的第一本书是连史册,唱的第一首歌是《硬骨头硬在哪》。

81年来,六连的红色基因写在一面面锦旗上,流淌在一代代官兵的血液里。

在官兵宿舍,记者发现,每个班排都挂着一面以战斗英雄命名的锦旗,每名官兵的床头都贴着一张“学习成长卡片”。“李福奎班”列兵何翰龙在床头写下的目标是:作为一名新狙击手,力争年底考核打个全优。他说:“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源自‘硬骨头精神’的激励。”

一个个年轻的“硬骨头”士兵不断超越,续写着今天的故事和明天的连史。

“硬骨头硬在哪,铁血丹心听党话……”唱起连歌,大学生士兵、少数民族战士艾力扎提·艾合买提格外激动。面对镌刻着英雄名字的荣誉墙,他和战友们庄严宣誓:“决不能砸了‘硬骨头’的招牌!”

初到连队时,由于生活习惯不一样、训练节奏跟不上,艾合买提一度有些沮丧。察觉到他的情绪波动,冯杰特意培训他担任连队荣誉室的解说员。

那段时间,艾合买提常常走进荣誉室。拼弯的刺刀、诀别的家书……用心品味连队“传家宝”背后的英模故事,艾合买提被深深打动,下决心要当一名真正的“硬骨头”战士。

为练强体能,艾合买提主动给自己加码,每天的3公里武装越野要多背一把枪,做完100个俯卧撑后再加30分钟单杠练习。如今,艾合买提的军事素质快速提升,随时准备战斗的思想意志也愈发坚定。

硬在能打胜仗——

这是一种“两栖当尖兵,有我无对手”的硬功

六连第44任连长赵松,与连队有着“不解之缘”——

2008年,赵松当兵入伍到六连。在“硬骨头精神”的激励下,他从士兵成长为军官;2016年,他从八连回到六连任副连长;去年,已在兄弟连队任连长的他,再次回到六连任职。

赵松说,在这里,他找到了“军人生来为打仗”的感觉。他忘不了在“硬骨头六连”过的第一个春节。

除夕夜,新兵们正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突然,一阵急促的集合哨音吹响。

“全连紧急集合!”听到命令,赵松急忙向外冲,心里却忍不住嘀咕:“大过年的,为什么这么折腾?”

新年钟声敲响,全连集合完毕。时任连长王勇敢站在队列前大声地说:“敌人不会过节,备战更没有节假日!”

这句话,在赵松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赵松后来才知道,春节拉动的传统,在六连已经保持了几十年。

“‘硬骨头六连’是战场的血与火锻造出来的。枕着敌情睡觉,是我们不变的备战状态。”赵松自豪地说,“六连的荣誉史就是一部战斗史,时刻准备打仗已成为官兵的本能。”

移防后,连队第一次在陌生地域参加实弹演练。为确保安全,有人建议提前“踩点”。六连官兵坚决反对:“打起仗来,敌人会提前暴露目标吗?”

连队向导演部请战:不仅要打临机出现的目标,还要把建制内的火器全打一遍。演练当天,六连第一个完成远距离海上航渡,第一个在陌生地域整建制实弹射击,打出满堂彩。

“硬骨头”的连队,塑造“硬骨头”的兵。在六连,每名官兵都在挑战极限中立起练兵备战的“硬标杆”。

前年,旅里组织建制连考核。战士刘磊生病,连队计划让他休息。得知情况,刘磊找到指导员请战:“‘硬骨头六连’的兵不能怂,更不能给连队拖后腿。我必须参加!”

考核当天,连续完成5公里越野、400米障碍等课目后,刘磊已严重虚脱。单杠练习时,他因体力不支,嘴巴重重磕在杠上。

吐出嘴里的血和半颗门牙,刘磊强忍剧痛坚持下来,并取得优秀成绩。至今,他的门牙上还有一个缺口。刘磊笑称,这是一枚特有的“硬骨头”徽章。

为了打赢一无所惜,除了胜利一无所求。近3年来,六连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成绩始终保持全旅第一,19人次打破9项旅纪录,16人次在集团军以上比武中摘金夺银。

硬在作风顽强——

这是一种“报国敢赴死、逢敌必亮剑”的硬核

红方指挥所附近的地下工事里,40摄氏度的高温蒸得人透不过气。

担任蓝方的六连侦察小组,已一动不动潜伏在此3个多小时。他们的目标是:狙杀红方旅指挥员。

战斗进入胶着状态,5人小组一直在等待战机,没有一人出来透口气。

在那场实兵对抗演练中,蓝方最终“斩首”成功,一举扭转战局。

六连官兵一动不动的身影,折射着铁的纪律、铁的作风。

队列行进,走直线、拐直角、擦裤缝;参加集会,响三声、正三相、整三步。一看一听,大家就能分辨出:“这是六连的兵!”

一次航渡训练,突遇狂风。战车瞬间被巨浪覆盖,发动机熄火,随时可能沉没。危急关头,车长史衍凯沉着冷静,应急处置、果断操作,在大风浪中及时排除险情,顺利完成课目训练。

那次演练,班长杨树林从5米高的云梯跌落,右小臂重重摔在石头上,瞬间动弹不得。但他坚持要完成全部战术动作,于是单手支撑爬过泥塘,用左手扣动扳机,用牙齿拉开导火索。演练结束,战友们才发现杨树林的手臂已经骨折。

压倒一切敌人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硬骨头六连”从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这“三股劲”,在今天的六连官兵身上,已化为建功军营、练兵备战的蓬勃动力。

该旅领导说,军事实践锻炼、重大任务锤炼,是培养官兵“硬骨头精神”的重要平台和契机。没有艰苦的日常训练,没有超常的意志考验,摔打不出英雄的“硬骨战士”。

正因如此,人与人比、班与班争、排与排抗,在六连是一种风尚。大家争得最多的是比武的机会,看得最重的是拼来的荣誉。3年多来,六连先后接受8个连队近20次挑战,无一败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