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文化:为深化改革凝心聚神

来源:中国国防报作者:余远来责任编辑:吴昊
2016-04-12 00:39

一支军队的主流文化,凝聚着这支军队对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认知、现实感受和未来前瞻,积淀着这支军队最为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推动军队建设改革的动力引擎,也是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重要支撑。

文化感风气之先,是军队建设转型的灵魂。此次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不仅是体制编制的调整重组和组织形态的系统重塑,更是联合文化的体系重构和转型重生。

改革是有形的“纲”,文化是无形的“心”。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联合文化始终是律动其中的精彩乐章。

(一)

战争形态的演变,必然导致军事文化形态的演进。联合作战准备和实践的不断推进,呼唤并催生联合文化

任何文化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现实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只要进行实践活动,都有进行该活动特定的精神意识、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也就产生了相应的文化和文化现象。联合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的战争准备和战争实践中形成的产物,是人类战争历史的积淀物。可以说,联合文化在军事实践中历久积淀而成,又反过来指导军事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上世纪20年代初,美军从历史上一系列战争中看到了实战对联合作战的不断需求和技术发展为各军种联合提供可能的实际,开始研究和着手解决联合作战的有关问题。随着联合作战在战场的成功运用和备受重视,“联合价值”“联合观念”“联合文化”等概念提法,在战争准备与战争实践的进程中被不断重构、提升和拓展。二战结束后,美军采取从立法到设立指挥机构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推进联合作战理论向前发展。

战争形态的演变,必然导致军事文化形态的演进。虽然联合文化的概念由美军率先提出,但联合文化的内涵却是由人类社会在战争实践中所共同诠释的。早在三国时期,水陆协同就已成为军队作战的重要制胜法宝。火烧赤壁、淝水之战等经典战例,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古代步车协同、步骑协同、水陆协同作战的活剧。我军是以陆军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人民军队,还比较缺乏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实践经验,但联合、合成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革命战争年代,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每临战事常常是消极自保、敷衍塞责,甚至互相倾轧、见死不救。反观我军则是高度团结、密切协作,官兵们在战斗中亦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纪律:枪声就是命令、火光就是战场,“哪里有枪声,部队就冲向哪里”。这种打破建制、自主协同、高度自觉的战斗意识和向心攻击力,为我军联合文化的培育预置了养料富足、滋养丰厚的精神沃土。上世纪50年代,随着我军由单一军种向诸军种合成军队的转变,加之抗美援朝战争的陆空协同作战和一江山岛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的初步实践,我军联合文化的产生有了最初的实践基础。

有人说,人类作战方式变革的本质是哲学的变革,而哲学变革的背后,则是一场军事文化的大变革。“无战不联”的作战推动着联合作战不断走向成熟,联合文化正在联合作战发展演变的实践土壤中不断滋生壮大。

如果说在早期的联合作战实践中,联合文化还不为人们所认识;那么在联合作战成为战争主要形态的今天,联合文化不管你接不接受,已经存在和发展于我们的军事实践活动中。虽然我军联合文化较外军而言,是一种后发的文化状态,但只要注意借鉴外军成功经验,加强自己的战略前瞻设计,始终做到及时跟进、扎实推进、与时俱进、务实创新,就一定能够变劣势为优势,变后发为超越,为推进强军兴军提供强大引擎动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