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没黑透就展开的夜训为何让老雷达兵犯难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鲁伦 欧阳治民责任编辑:唐超山
2016-08-08 02:54

第14集团军某防空旅针对信息化条件下夜战特点展开专攻精练

“电磁迷雾”:穿透另一种夜色

该旅导弹发射号手进行夜间目标跟踪训练。鲁 伦摄

本报讯 鲁伦、特约记者欧阳治民报道:7月26日傍晚,第14集团军某防空旅野外驻训地,休假刚归队的导弹发射连雷达号手陈永顺惊奇地发现,天还没黑透夜训即已展开。这让他感到有些困惑:这么训莫非是避难就易?

然而,天没黑透就展开的夜训,一点也没让陈永顺感到轻松:干扰性质鉴别,须快速侦测识别10多种干扰波,并制订抗干扰对策;反技术侦察伪装,示假装备的外形、电磁、热源均要做到形象逼真、真假难辨;电磁频谱管理,要精确合理控制辐射时间和范围……“夜训时间提前了,训练难度却更大了!”这名老雷达兵如此感慨。

陈永顺感到的变化,是该旅针对信息化新装备特点改进夜训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旅列装了新型警戒雷达、新型防空导弹等一批信息化新装备。这些新装备基本实现了架设展开“一键化”、要素集成“智能化”、指挥控制“方舱化”,操作手基本不依赖自然光操作装备,而且越是夜深天黑,电磁杂波干扰反而越干净,训练难度反而越低。如果仅以无光弱光为夜训条件,反而自缚手脚、自降标准。

装备变了,夜训模式就要跟着变。该旅调查发现,受通信、用电、交通等因素影响,驻训地在傍晚时段的电磁干扰源最集中、最复杂,对信息化新装备的影响最大。为此,他们果断改进夜训计划,将夜训分作“上下半场”:“上半场”在干扰源最多的傍晚开始实施,重点进行敌我识别、干扰性质鉴别、侦察与反侦察等训练;“下半场”在午夜和凌晨实施,突出训练的临机性、突然性,重点锤炼部队快速反应能力和官兵临战心理。

“难啃的骨头磨利牙!”该旅导弹二营营长李秀海告诉记者,新装备夜训的时间、场地、条件向实战靠拢,促进了夜训水平提高。今年驻训以来,他们不再满足于无光弱光条件下“按按键”“开开机”,而是将静默近战、多站联动、电磁管制、反侦察等训练作为夜训“重头戏”,并与同在一地驻训的空军某航空兵团开展互为条件、互为对手的陆空对抗、联合防空训练,较好地解决了3类11个训练问题,推动夜训向更高层次迈进。

夜训不再一味追求夜暗条件启发该旅反思习以为常的训练理念和评判标准,按打仗标准改进训练指导、创新训练模式。最近一次夜间对抗演练,他们快速鉴别干扰性质,利用多部雷达同时跟踪“敌机”,交叉定位绘出干扰源航迹和距离,防空导弹捕获目标的时间大大缩短。

观训快评

还有哪些“理所当然”应反思

■周 猛

南亚的驯象人有个诀窍:当小象年幼时,就用一根铁链将它系住,小象无法挣脱。天长日久,被铁链拴系在大象看来成为“理所当然”的习惯,即使成年之后力大无比,也不会挣脱铁链的束缚。

像这样被“理所当然”遮蔽视线、束缚手脚的现象,在训练领域并不鲜见。比如,理所当然地认为演训就该枪炮齐鸣、硝烟弥漫,导致打了很多没意义的“无效弹”,忽视了无影无形的电磁攻防;理所当然地认为战备物资、车辆编队应该整整齐齐,实则犯了打仗大忌,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理所当然地认为新装备当年列装当年就该形成战斗力,其实有时是违背科学规律,留下训练隐患……

与别的问题相比,这样的“理所当然”更隐蔽、不易察觉,惯性大、纠而难止,有时甚至被当作好做法。正因如此,其危害更大,更应引起我们重视。

为什么“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人在变、河在变。同样道理,战争在转型、训练在转变,固守陈旧的“理所当然”,无异于刻舟求剑、削足适履。对于训练领域人们司空见惯的种种“理所当然”,都应以清醒的头脑和透视的眼光进行鉴别和扬弃,去伪存真、去劣存优,以实事求是的原则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唯如此,才能推动实战化训练步步深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