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部战区陆军官兵如何做好改革大考中的选择题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兵正 陈典 王永清 欧阳治民责任编辑:张硕
2016-06-19 02:08

是坐着等,还是抢着干——

改革,需要知责于心,担当于身,履责于行

无论怎么改,军人底色永不改

1992年,原桂林陆军学院由正军级降为正师级。2005年,学院再次降格,调整组建为副师级综合训练基地。今年1月,该基地又转隶到战区陆军。

级别一降再降,编制一减再减,基地16名教员成为编余教员。他们都有副教授职称,有1人是院部领导,10人是教研室主任,4人是教研室副主任,他们都是业务佼佼者、教学带头人。

编余不是多余,转身不是停顿。16名教员全部从领导岗位退出,服从组织安排成为普通教员。虽然“教授梦”“将军梦”再无可能实现,16名教员依然在三尺讲台耕耘奉献,他们工作劲头不减,标准不降,在基地转型升级中甘当“铺路石”。

时光流转,十年韶华。基地快速转型升级,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孵化器”“磨刀石”,他们的职称依然是副教授——那是他们能够达到的最高技术职称。

转隶到战区陆军后,尽管基地又一次面临调整改革,这些教员工作激情丝毫不减。老教员柴书明退休前夕,还参与筹划3场演训活动;老教员欧新民干了19年副教授,也依然和年轻教员一样授课耕耘,年年参加重大演训活动。

无论怎么改,军人底色永不改。这批老教员用6项全国性军事学重点课题、18项全军性课题和30多项其他重点课题攻关成果,用主编的60多套全军性教材,向改革大考交出了合格答卷。

军队的命运决定军人的命运。这是当代中国军人的担当,这是当代中国军人的选择。

今天的“苦”,是为了将来继任者“不苦”

在改革大考的考卷上,军人所得的每一分,都凝聚着艰辛的汗水。

4月中旬,战区陆军政治工作部办公室干事王君又一次搬家。他的新住所,是一间四壁空空、没有一张桌凳的公寓房客厅,全部家当只有一张单人铁架床、一顶蚊帐、一套被褥和3个行李箱。

在改革大考中,这些从原总部、大军区机关分流到新组建机构的干部,人人都经受了从相对安稳优裕的工作生活环境到艰苦条件的反差,但战区陆军百业待兴的紧迫任务,让他们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的苦、累、痛。

调查显示,战区陆军成立以来,司令员、政委住的宿舍和连长、指导员一个样,常委和机关干部同在一个大灶吃饭、同在一张大桌熬夜加班,处长主动承担苦活累活、值班值勤……

帅者先,则卒必勇。这批首任者、创业者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一块创,制定常委会议事规则、研究战区陆军发展规划、筹划部署年度工作、构建战备值班体系、推进营区建设、探索联战联训路子,干事创业氛围浓厚,“5+2”“白加黑”成为工作常态。

“我们作为首任者、开拓者,注定要与艰辛为伴。我们的艰辛付出,也未必能够得到补偿。但是,多年后我们回到这里,我们一定会为今天所作的奉献与付出而感到豪迈和荣耀。因为我们无愧于南部战区陆军的开创史,无愧于我们这支军队,无愧于我们的后代!”战区陆军领导深情的话语,正是当代中国军人无悔的心声。

再过10年、20年,当继任者享受着这代军人种下的“绿荫”,这一切的付出都值得。所以,与其说他们面对的是牺牲奉献,不如说他们面对的是一代人,面对的是军队的未来。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