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李长勇是如何攻克全军性难题的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雁翔责任编辑:杨红
2016-05-24 02:04

创新是梦想的翅膀,战场是梦想的舞台

磨难、湍流使人的心灵丰盈、开阔,如树叶让树丰满。而长勇,远比我想象的丰富。

2012年初,部队团改旅,刚走上营长岗位的李长勇又启程了。这次,他将带着10多名骨干参加装备生产厂家某新型无人机列装试飞任务。在西行的列车上,他又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抓住这次机会,编写一本无人机操作规程?

白天,他带着骨干们在厂里进行装备操作训练,晚上在灯下研究《技术说明》书,平均每天睡眠不到4个小时。几个月后,一本20多万字图文并茂、专业性与实用性兼备的《某型无人机操作规程》出炉,结束了无人机无规范操作规程,凭个人经验教学组训的历史。

在最后列装飞行试验中,李长勇发现无人机测控信号时强时弱,现场专家判定是正常现象。他反复校对相关数据,坚决不同意列装配发。

“上面列装什么,部队用什么,我们搞研究的都很少关注这些数据,你操这个心干什么?”一知名专家很不耐烦。

他寸步不让:“训练就是打仗,这些问题不解决,上了战场就会出大问题。”

他埋头排查了300多根信号线,找到了症结,问题解决后,这名专家红着脸说:“没想到你一名基层指挥员,能对无人机构造原理掌握得这么通透。”

这次参与列装飞行试验,李长勇提出的12项改进意见全部被专家采纳,11项关键技术指标被重新校正。

“缩手缩脚,不敢闯飞行禁区,战斗力就会有盲区。”在李长勇的心里,要敢胜能胜,就得不断创新、突破,于无路处辟新途。

有一年秋天,部队在某山岳丛林展开实战化对抗演练。水网密布,沟壑交错,地形十分复杂,几乎找不到适合无人机起降的区域。他瞄准一块狭小场地,操控无人机飞行、停车、滑翔,根据风速风向推迟1秒开伞,无人机稳稳地落在一块不到通行降落面积十八分之一的平地上。前后不到20米的地方,就是深沟和几棵大树,只要开伞指令误差超过0.4秒,无人机就会毁伤。

“太危险了!”官兵们都吓出一身冷汗。他却一脸平静:“打仗还能容咱们选择地形?”

勤学苦练,大胆实践,李长勇带着官兵们年年都有新突破,但他不满足,他渴望创造更多梦想的奇迹。

去年8月,李长勇率全营官兵首次奔赴西北某陌生地域开展实战化训练。他操控某新型无人机向极限发起挑战。这种型号的无人机,到底能飞多高、多远、多长时间,如何编队飞行,都还停留在设计参数上,尚无飞行先例。

他指挥官兵进行编队效能测试飞行。无人机已达到厂家给出的最远参数距离,他命令:再往前飞行12公里!

12公里,在飞行监控屏幕上,一般人几乎看不出什么变化。航迹点达到12公里,他果断下达“返航”指令。

这次西北演训,他带着官兵们首次在全军飞出该型无人机编队飞行最远距离纪录。

“飞出设计极限距离,万一控制信号跟踪不了那么远,价值不菲的无人机一去不复返怎么办?”我问。

“许多高难险课目实战化训练之所以放不开手脚,就是‘万一’得失后果考虑太多,不把极限数据飞出来,战场上胜算的把握从哪里来?”他说,“训练多担一点风险,敢打能胜就会多一分胜算。”

说话间,快乐像音乐一样,在他的眉宇间扩散。我知道,他还将在更大的旷野里挑战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许,他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解放军报》2016年05月24日 09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