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评|酒气少一些,虎气长一截!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作者:单大毛责任编辑:董玥
2017-09-21 10:05

前不久,一则关于“大学生饮酒醉亡”的新闻引爆网络。

一名就读于某985高校年仅19岁的大学生在一片“加油”声中,3分钟内接连喝下6杯鸡尾酒后,身体开始不听使唤,头一歪重重地倒了下去,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19岁年轻的生命遭此不幸,留给父母家人的是无尽悲伤,留给世人的是惨痛警醒。

这样的悲剧已经不止一次听说了,每次听到都是一样令人痛心。这些当事者明知不能再喝,却为什么要失去理智不顾生死狂饮?除去逞能等表面原因外,可能还有人是因为碍于面子、表达诚意。当酒成为一种证明“胆量与诚意”的自我伤害工具时,悲剧往往就会发生。

喝酒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些年在部队也有所表现,以至社会上一些人对军人的评价,往往脱口而出的就是“能喝酒”。这样的评价并不全面客观,但也的确说明一些问题。以前确有常喝酒、喝大酒的现象,有的因为酗酒、醉酒等出了事故、栽了跟头,直接影响党员干部威信,影响部队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军委印发的“十项规定”明确指出,“要切实改进接待工作,不安排宴请,不喝酒”。中央和军委的规定出台后,全军上下对饮酒行为作出严格约束,广大官兵积极响应,“不坐酒桌坐书桌”成为新风尚,违规喝酒问题在部队得到遏制。但当前,仍然有些官兵认为“有的时候喝点酒是人之常情”,有的觉得“喝酒时控制点不碍大事”,这都是一些模糊认识。

喝酒伤身体,甚至殒生命。文中开头说的大学生不是第一个死在酒桌前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我国都有超过10万人死于酒精中毒。

一些同志在酒桌上碍于情面,不喝感到不好意思,最后把自己喝出了毛病。某单位有一个素质过硬的领导,他喝酒是出了名的豪爽。就在前不久,身体查出了大问题,整个家庭遭受打击,他后悔也来不及。

喝酒误工作,甚至致战败。自古以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三国时期,曹操袁绍官渡之战,曹操依照许攸烧敌粮草之计,向袁绍粮草库乌巢发动进攻。交战中,袁军将领淳于琼正是因为与众将饮酒大醉不能抵敌,导致乌巢粮草被焚烧殆尽,袁军不攻自破。淳于琼也被袁绍下令斩首。

在俄军内部,因为“瘾君子”酗酒导致的事故屡见不鲜。有媒体报道,去年一个名叫弗拉基米尔·巴达诺夫的步战车驾驶员,因为喝了太多酒,在驾驶训练中一直在踩油门,越开越快不断超车,最终导致严重训练事故。据幸存的炮手回忆,酒精上头的巴达诺夫,根本听不进队友的劝阻和无线电中指挥官的怒吼,悲剧眼睁睁地就这样发生了。

军队是特殊战斗集体,经常面临各种突发情况,要执行紧急任务。喝酒喝迷糊了,就容易关键时刻人员收不拢,遇事干着急,任务完不成。

喝酒蚀正气,甚至败风气。有时候,酒已不再单纯是宴席上的饮品,而是因不同的心思被赋予不同的含义。有时它是不务正业、庸俗交往的途径,有时它是疏通关系、谋求私利的手段,有时它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载体,有时它是乱交往、拉“小山头”的介质。如不注意,军人的本色作风就会在酒局中消磨殆尽,军队的良好形象就会在杯酒间蜕化败坏。

当一些人不讲组织讲义气,不讲原则讲私情,不讲肚量讲酒量;当“酒场就是战场,酒品就是人品,酒量就是能量,酒风就是作风”成为口号;当“酒桌上解决问题”成为一种习惯,那么各种和平积弊势必出现,一些拉拉扯扯、团团伙伙就会产生。

“易俗去猛虎,化人似驯鸥”,领导干部在根除部队宴请喝酒问题上负有重要责任。向不良酒文化开刀、倡行新风正气,自己带头不组织宴请、自己带头不接受宴请、自己带头拒绝违规饮酒,自然能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不喝酒并不伤感情。让我们集中精力练兵备战、干好本职,戒除饭桌上的“浓浓酒气”,增添练兵场上的“虎虎杀气”。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