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雪梅:从牵引“神舟”到托举“天舟”

来源:装备科技微信公众号作者:姜宁、祁登峰 等责任编辑:董玥
2017-05-03 08:56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被批准正式上马。那一年,邹雪梅正紧张地筹备高考,一位从事科技行业的学长到母校的宣讲,唤起了她对科技工作者的崇拜。

邹雪梅心里坚定了一个想法,我要干科技,我要搞航天。

十三年来,同事们都评价她工作敬业、认真、干练,这与她坚韧要强的性格密不可分。

在她的记忆里,年幼时参加四川资中县秋季运动会的跳高比赛,身越横杆的那一瞬,落地姿势不正,小腿弯折被压至身下,导致小腿脱臼,可她仍坚持走向跳远项目赛场,纵身一跳拿下银牌。十三四岁的年纪,她每次考试都拿下年级第一,恨不得每门功课都是班里最好的。性格就像生活的镜子,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束缚,有的人却能顺势而上,实现人生价值,正如邹雪梅。

本科毕业,她的第一职业并不是期望中的航天人,而是来到了重庆。“如果我没有考上研究生,我可能就会成为一名数学教研室的教员”,邹雪梅向笔者说道。在所有人的眼里,一个女孩子,从事稳定、轻松的教师职业十分幸福,况且家里的亲戚都在重庆,如果定居在这里,还能相互照应。但邹雪梅的心里始终对“航天城”这个神秘的地方怀着向往,她清楚地意识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她再一次为自己的人生作出重要选择——北上攻读研究生。

量变带来质变。神舟八号以来,我国已成功执行四次交会对接任务。看似类型相同,但每一次挑战都助力飞控人勇攀新的高峰。

2004年,邹雪梅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体室工作。如果把飞船比坐一辆车,那么总体人员就像司机和4s店员工,担负着飞控总体方案设计、飞行控制实施与协同以及应急飞行控制任务。

每次革新,都会经历面红耳赤的智慧碰撞和实际操作的现实考验。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完美对接,整个过程只有8分钟,但邹雪梅和她的团队却为之整整奋斗了4年。

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在此前40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上已成功完成了近300次交会对接,失败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

接过交会对接总体设计这个担子时,担任总体室副主任的邹雪梅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从一个目标到两个目标,虽然过去执行任务有很多成熟的方案,但现有飞控任务模式已然不能够适应两个目标飞行器协同控制的要求。在论证飞控平台模式时,她创造性提出要采用协同系统,达到控制两个目标飞行器系统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结合的效果,引起了在场同志的激烈争论,会议室里拍桌声音此起彼伏。

一套完善的飞控任务模式,不仅能够适应交会对接任务,更能为空间站建立打下扎实基础。作为飞控中心第二代软件任务总体组组长,她和总体论证组的同志连续奋战了几个星期,仅方案就写了8版。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检验,正是对方案严谨的设计,对计划科学的论证,对细节精细的追求,才确保了任务圆满成功。

从无人交会对接到载人交会对接,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全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先后完成了四次交会对接任务。如今,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动态交会对接过程,是摆在飞控人面前的全新挑战。

白纸泼墨,最难的依旧是工作模式的创新。

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是飞控人经历的第一个中长周期任务,长时间、不间断地执行任务,造成人困马乏的局面。此次,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完成三次“牵手”,同时还将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货船控组合体和快速交会对接等一系列飞行试验和空间应用工作,任务周期更长,实施难度加大,飞控人的耐力、毅力将面临更大的考验!

前脚刚结束神舟任务,邹雪梅稍作调整,主动请缨加入天舟一号型号团队。总结了历次任务的经验教训,她带领团队,积极适应分布式与集中式结合的飞控模式,着重关注推进剂补加,基于交会对接的协同飞控技术,并结合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动态对接的实际,将关键时间设置特征点,确保整个飞控过程在一定框架下实施动态调整,解决了动态交会对接带来的时间不定、状态不定等问题,保证了飞控工作的准确性。

从“神舟”到“天舟”,邹雪梅和她的创新团队时常想,二十五年时间,中国人实现了载人发射、太空漫步、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建立……只有创新的脚步不停止,科技才能永远进步。

以刚克刚。不得否认的是,选择了飞控工作就选择了“高压环境”。如何能让自己乐在其中?我唯一崇拜的,是用知识改变世界的人。

成功的辉煌令人瞩目,但背后的艰辛却很少为人知晓。

“女汉子”邹雪梅对自己的“压榨”,让很多男同志都自愧不如。2011年初的某次无线联试,邹雪梅带领同事们仅用1个月的时间准备了1个月的联调工作,加班撰写了40多份程序。总体室的同志用“脉冲式睡觉”来形容那段“黑暗”的日子,早上八点上班进行当天的联调,结束后总结、准备明天的联调,期间还需要不断完善程序预案,每天夜里过两点了才收工。后期的节奏更紧张,全员、全时段上阵,困了就在离机房最近的休息室休息,一听到调度声就得马上起床。刚加入工作仅一年的新同志也受不了了,失眠、掉发等症状接连出现,紧凑、高压的工作安排让大家叫苦连天。

邹雪梅看在眼里,她知道,太空看似平静安宁,但危险却潜藏其中,稍有不慎就会影响飞行器的安全,因此,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即使困难再大,殚精竭虑也要干。她带头坚守机房,咬紧牙关,连续作战,誓夺胜利。

看着同志们长期处于“白加黑”“5+2”的工作状态,一向以从难从严的标准要求工作的她渐渐心软了下来。不执行任务的时候,她就是大家的“大姐”。同事们家里有困难,她主动关心问候;有人担心个人发展受限,她积极帮助疏导调节。同事朱华评价她“更像朋友的领导”,她的亲切感,常常给大家带来温暖。

对于邹雪梅来说,执行任务的每个日夜都是难忘的。从她立志要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开始,她就知道自己将面对的竞争不仅仅是速度的较量,创新的加速度才是筑梦太空的杀手锏。

“我特别崇拜用知识改变世界的人。”当问及是什么让她坚定无悔地为航天事业奉献时,她说道,“我觉得我很适合这份工作。能让一个人投入一份工作的最大动力,我想,就是热情。”

她的爱人也是航天战线的一员,理解、支持她的家人是她最强大的精神支柱。一年里的时间,不是在执行任务,就是在准备任务,能够让她放松下来的机会很少很少,“解压”就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听交响乐是她钟爱的解压方式之一,在她的眼里,交响乐就像飞控工作,每个乐器的协奏可以类比于各个岗位的协同,只有严丝合缝才能呈现完美。

连放松时都能想到工作,女专家之名果然名不虚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