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上的文物故事,哪一个让你泪目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董玥责任编辑:董玥
2017-04-18 10:17

三块记功匾

李保成(左一)任8连连长时,在上甘岭坑道中教新战士使用轻机枪

匾一:为民立功

匾二:功上加功

匾三:剿匪功臣

常见的奖励形式有立功喜报、奖励通令、奖状奖牌、奖杯勋章等,但在空降兵军史馆,我们却看到另一种奖励形式——记功木匾。该馆陈列的三块记功匾为:“为民立功”“功上加功”“剿匪功臣”。木匾均由长125厘米、宽55厘米、厚5厘米的整块樟木雕刻而成,重达10余公斤。木匾保存至今已有60多年了,虽然历经风雨、四处搬迁,油漆早已脱落,但完好无损,字迹清晰可辨。这三块木匾虽制作时间不同、记述内容不同,但都是送给同一个革命家庭的。

1948年3月,身为战士的李保成随部参加洛阳战役,英勇歼敌,首立战功。李保成家乡河南省林县六区赵官村得此消息后,全体村民自发赠匾记功。木匾正中刻着“为民立功”四个大字,右侧刻着几行小字:“村民李法泉之子李保成,在九纵队二十七旅八十团服役,在第二次洛阳战斗中英勇奋斗,歼灭敌人数十名,缴获很多武器,为人民立下功劳,贺功会上当选为一等功臣。”这是家乡人民送的第一块匾。

1948年底,在淮海战役中,李保成升任尖刀排排长,作战勇敢,战绩突出,再受表彰。战役结束后,全体村民根据部队寄发的记功命令,又赠一块“功上加功”匾。木匾镌刻事迹为:“李保成同志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战斗中,带领两个班奋勇杀敌,用七个手榴弹打下五个地堡,并击退敌人反扑,又为民立下一等功劳。功上加功,光荣至极!”

第三块匾,是李保成在1950年参加西南剿匪荣获的“剿匪功臣”匾。木匾右侧镌刻其事迹为:“李保成在黔西消灭残匪斗争中勇敢作战,积极剿匪,以少胜多,超过了预期的计划,在6个月当中,先后四次光荣立功,被评为特等功臣。”木匾左侧落款:“平原省林县(今河南省林县)六区赵官村全体村民恭贺,1951年7月3日立”。

在三块匾的激励鼓舞下,李保成愈发英勇,奋勇杀敌。1952年,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李保成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8连连长,坚守坑道14昼夜。他誓与阵地共存亡,带领全连官兵在597.9高地与敌人反复争夺9次,全连仅剩5人,无法固守,只好带领阵地上其他连队的10多个伤员退守1号坑道。由于坑道内不同建制单位多、人员杂,李保成和教导员李安德决定以8连为主组建坑道党支部,形成新的战斗核心。战后,8连荣立“集体特等功”,并获“出国作战第一功”锦旗,李保成被评为特等功臣。

抗美援朝回国后,李保成先后担任营长、团长和副师长,最后从某军副参谋长岗位上离休。李保成去世后,2010年,李保成家人把珍藏60多年的三块记功匾捐给老部队,以励后人。

(2016年12月28日第9版《三块记功匾》)

请战书上的8个红手印

在第31集团军某团一营一连荣誉室里,一张印满“党员突击队”红手印的请战书格外醒目。这是该连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小宋庄战斗的8名党员留下来的。

1948年11月11日,战斗打响。小宋庄守敌由事先估计的1个连变为1个装备精良的突击营。这种情况下,主攻的三连伤亡很大。此时,作为二梯队的一连官兵坐不住了,纷纷请战。时任一连副连长林玉亭写好一份请战书,其他7名党员按上红手印,该连就此成立了第一支“党员突击队”,并很快投入战斗。

敌人占据的地方易守难攻,火力强大。一班长姜天龙带领两名党员组成爆破小组,向火力最猛的独立房不断逼近。战斗中,党员张同生被一枚手榴弹炸翻在地后,忍痛用手抠出嵌入体内的两枚弹片,浴血冲锋;党员杨洪刚先后4次负伤,右手被炸掉后,用左手端枪对敌扫射,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冲锋姿态……

最终,突击队以牺牲3名党员的代价,摧毁了敌火力点所在的独立房,全歼房内70余守敌,为后续部队打通了关键通路。

(2016年06月3日第8版《一份“党员突击队”的请战书》)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