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正文

以史为鉴:应对日本试探性行动要强力反击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周云波责任编辑:康哲2014-11-20 08:09

(原标题:以霹雳手段应对日本的战略性试探行动)

杰出的文化历史学家雅各·布克哈特说:“历史的价值应该不只是使我们下一次更乖巧,而是赐予我们以永恒的智慧。”著名军事史学家、中西方战略研究学者钮先钟则认为,从历史经验来看,永恒的智慧也许可望而不可及,能够吸取一点教训,就已经不错了。从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可以引以为鉴的,就是以霹雳手段应对日本的试探性行动。

1894年,日本军队入侵朝鲜攻打平壤,由于当时攻难于守,加之清军在城内顽强抵抗,致使日军进攻受挫、伤亡惨重。日军当即开会决定,假如第二天仍未能顺利进攻,就采取撤军之策。但清军未能认清这种有利态势,就在日军开会之际,清军冒雨突围、四处溃逃。于是,日军将领立即组织围堵,致使清军死伤无数、溃不成军。这极大地鼓舞了日军的信心。如果清军能再坚持一天,历史就可能改写,至少可以迟滞日本的侵华战略。而清军应对无着,导致其从此拉开了甲午战败的序幕。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指出:“历史的最大价值就是提供警告。”此语警示世人,应该避免那些最易重犯的错误。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类并不向历史学习,尤其是我国当年的国民党政府,无视甲午战争时反击试探性行动不力的教训,在抗日侵略之初,就重蹈了覆辙。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炸毁沈阳北大营附近一段铁路并伪造现场后,诬称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中国驻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指使下,张学良等将领不得不执行命令,未对突发事变做出认真应对的准备,幻想依靠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这导致日本轻易得手东北,不仅助长了其狂妄吞并中国的野心,而且给中华民族铸成无法挽回的巨大伤害。有学者认为,日本与中国开战,是不是开战伊始就有灭亡中国的计划,这一点尚可讨论;但若说中国当政者的一味退让,极大地诱惑和纵容了日本的侵华野心,恐怕并不为过。如此一来,日军从东北一路肆虐到西南,血洗了大半个中国。当年晚清王公瞧不上眼的“小豺狗”,就这样被中国“喂养”成了凶悍无比的“大恶狼”。

甲午战争,清朝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抗日战争,我国伤亡3500多万军民,失去大片国土;中国人为此遭受的伤痛,无法忘却。但问题是,这种以往战争中存在的试探性行动,是否仍存在于当今的信息化战争中?未来战争中,首战即决战,一战定乾坤已成共识。从理论上讲,这似乎毋庸置疑。但从近年来的战争实践来看,作为世界上信息化建设领头羊的美国,与相对落后的南联盟、伊拉克、阿富汗之战,还未曾出现人们所说的那种一战成定局的情况,更何况水平相当的军队之间。这种论断与现实情况还有一定距离,至少,在中日之间尚不存在。换言之,一旦开启战端,对双方而言都将是一个耗不起的漫长过程,而这必然导致双方综合国力的巨大消耗。

如今,中国经济经过多年持续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国家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也逐年增多,2013年中国国防预算达到7200亿元人民币,今年是8082亿元人民币,提高了约12%。同时,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航空航天、计算机、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有些科研领域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航母、舰载机、隐形飞机、大飞机、无人机等先进武器装备相继研制成功,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而强有力的支撑。而且,中国军队在使命任务日益扩大化的今天,大力加强实战化训练,广泛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有效锤炼了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今日的中国,已今非昔比。可否与中国进行全面的战略碰撞,日本会认真反复地思考和掂量。但从目前日本的所作所为来看,安倍政府似乎已经刹不住车了,而如何发起挑衅行动,最优选项恐怕就是采取试探性行动。

再来洞察日本军方的心态。当年日本宣布投降时,驻东南亚的南方军总司令寺内寿一和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认为,日本“现在百万精锐仍然健在,若以之向败残之中国军作无条件之投降,无论如何不能服从”。直至今日,日本政要还宣称,“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虽然败于美国,但并没有败给中国,而是战胜了它”。在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军人眼里,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是不堪一战的“懦夫”。总之,中国军队是不入其法眼的。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装备极其简陋、条件极其恶劣、保障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硬是把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打回了三八线。中国军队也因此赢得了美军的尊重。这也使得二战中被美军送上“刑场”的日本军队,不得不对中国军队另眼相看。二战后69年来,中日两军从未正面交锋,面对如今的我国军队,到底胜算几何,日军不免心虚。既然不能确定,那就还是采取试探性行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战略日益收缩、战略能力持续下降的美国能否因为《美日安保条约》而为日本火中取栗?显然,这是日本求之不得的东西。南越就有过类似的教训。1973年秋,南越当局在西沙海域向中国挑衅,连续派军舰撞毁中国渔船并抓捕渔民。1974年1月,伪总统阮文绍又下令海军“驱逐”在西沙海域的中国渔民,并进占甘泉、金银等岛,从而挑起了军事冲突。尽管南越当局面临越南北方和内部越共游击队的双重军事压力,但仍然在风雨飘摇状态下对外挑衅,就是因为:一是阮文绍误认为接收了美军撤走留下的十余艘千吨级军舰,对我军南海舰队已拥有了军事优势;二是想以此彰显“爱国主义”来刺激民族情绪,使受中国支持的北越陷入政治被动;三是认为美国根据盟约有援助义务,若中国反击应当会来助战。南越当局也清楚,其综合国力远不及中国,对华挑起冲突的目的,是想把美国拖下水,让其重返南越。但实用主义至上、出尔反尔的美国失信了,这也是如今日本所担忧的。所以,尽管日本先后到欧美、东南亚及我国周边四处拉拢“伙伴”,但关键时刻还会像南越那样,试探一下看能否抓住救命稻草。

由此看来,日本会像肉食动物对眼前大型猎物的习惯性动作一样,可能对我国发动战略性试探行动。有人说,历史不能假设,但会重演;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有惊人的相似。如何应对这个国家的试探,我们不妨重拾历史。“九一八”事件之于中国,有如“诺门罕战役”之于苏联,但后者的应对却截然相反。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觉得中国不足为虑,遂计划策应希特勒。但到底北上还是南下,日本大本营举棋不定,于是首先试探近在咫尺的苏联。在苏德大战一触即发的1939年5月,日本关东军开始在中蒙边界的诺门罕地区向苏军发起军事挑衅。斯大林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危险性攸关苏联的生死存亡,因为从中国人漫长而血腥的教训里,他见识了日本人贪婪而凶残的本性,如不能一战熄灭其北上念头,那么当德军抵近莫斯科胸膛时,日本将会毫不留情地洞穿苏联的后背!于是,苏联以朱可夫将军的机械化兵团以及牛刀杀鸡的战术,来应对勉强称得上战役规模的日军。在数倍于日军的苏军坦克、飞机的横冲直撞、狂轰滥炸下,日本人终于在残肢断臂、血肉横飞中明白,他们撞上了南墙,于是掉头冲向太平洋,进攻美国的珍珠港。

从钓鱼岛争端发生以来,中日冲突似乎不可避免。一旦日本发起战略试探性行动,我国就应该强力反击,彻底打烂其伸出的爪牙,使之首战一败涂地,最大限度地粉碎其矛头、扼制其势头、瓦解其力量、肢解其信心。当争端升温、局势紧张时,战备等级转换、兵力调动等都不能再悄悄地进行,反而要大张旗鼓,让全世界和日本政府及全社会都看到我军箭在弦上、引而待发的高度戒备态势,感受我军反击的强大力量和坚定决心。尤其关键的是,要摆出战之必胜的姿态,促使其盟国不敢轻举妄动,并向日本施加压力,使其望而却步、知难而退。倘若日本仍然执迷不悟,就动用陆、海、空、二炮各军种,从陆海空天电各领域,运用各式先进武器装备,对其实施一体化联合作战,以大吃小打赢一场规模不大、时间短促、空间有限的海上武装冲突。但需注意的是,在军事对峙中应做到不首先开火,不主动将争端推向激化方向。如能坚持不打第一枪,就能以战略防御姿态降低美军军事干预的可能性与强度,从而确保在有理、有力、有效的反击中战之必胜,使日本彻底地知难而退、迷途知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