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崖奇功:守护八路军"武装生命线"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米艾尼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9-10-09 17:29

“铜墙铁壁”

1941年2月底,八路军总部召开重要会议。会议邀请了一个特别的人参加,他就是129师工兵主任王耀南。

王耀南出生在江西萍乡一个鞭炮世家,从小在安源煤矿做童工,从此与炸药为伴。秋收起义后,他参加了红军,先后担任爆破队队长,工兵营营长,屡建奇功。担任129师工兵主任以后,他曾提出地雷战战术,在主力部队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次,王耀南事前并不知道自己去开什么会,甚至不知道去哪里开会,直到通讯员把他带到了位于一座寺庙中的会场。

彭德怀告诉王耀南,必须确保八路军总部黄崖洞兵工厂的安全和正常生产,做到万无一失。

按常理,黄崖洞兵工厂的位置已经被日军掌握,这样的重要设施,应该重新寻找一处安全的位置。正所谓“兵不厌诈”,日军虽然攻击了黄崖洞,也推测出这里驻扎过一个重要机关,但显然已经转移。而且,从日军的“收获”看,这里更像是一个弹药库,再次攻击的意义不大。

八路军偏就不按常理出牌,在日军撤离后不久,黄崖洞兵工厂就在原址恢复了生产。当然,这也是“兵行险着”,黄崖洞兵工厂经此一险,必须加强防御工作。

彭德怀亲自派总部的一名参谋陪同王耀南和欧致富等人一起,连夜赶到了黄崖洞。

在黄崖洞上上下下走了几圈以后,王耀南提出了一个要求:让特务团做一次进攻演习。

演习开始后,王耀南站在制高点用望远镜观察进攻部队迂回躲避的地点和防守部队射击的死角。

有些战士搞不清状况,对演习很有意见。王耀南说,搞防御,弄不清敌人怎么进攻,能防御好吗?

通过演习,王耀南向彭德怀和左权汇报,并提出了建筑要塞筑垒工程方案。

“黄崖洞最初防御工事的总体方案虽然是由左权提出的,但真正的实施者是总部炮兵团,整体上必然更加侧重于从炮兵角度考虑如何做工事,考虑工兵的情况比较少,所以缺乏防御的系统性。这也是被冈崎闯进来的原因之一。”郝雪廷说。

王耀南的方案很快得到了两位首长的认可,左权亲临一线督办,短时间内就组织了1000人的施工力量。其中有特务团600人,炮兵团100人,129师300人。总部后勤部还抽调骡马300匹,担任工区运输任务。

4月6日,工事修建全面动工,按照规划,8月前就要完成交付。

由于材料有限,除了一些要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一般工事、交通壕、火力点都是由灰石构成。整个工事形成以轻重机枪掩蔽为骨干,结合交通壕、岩体和障碍物的环形防御体系。同时,整个防御区域划分为7个守备区,分区防守,协同作战。

“就防御体系来说,黄崖洞兵工厂可以说是八路军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郝雪廷告诉记者。

在左权的精心管理下,黄崖洞的设防工事如期竣工,比以前加修了300多处石碉和战壕,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就在黄崖洞正在构筑“铜墙铁壁”的时候,八路军抗战进入了最困难的时刻。

日军在这一年中进行了上百次千人以上的大“扫荡”,为了确保兵工厂的安全,八路军总部决定,将特务团全部调到黄崖洞一带,一边帮忙修筑工事,一边严阵以待敌人来犯。

当时特务团的编制为1300多人,全团共有3个营8个步兵连,各连装备有苏式、捷克式轻机枪3挺;一营编有重机枪连,有重机枪6挺,2、3营编有重机枪排,各有重机枪2挺。

这就是当时黄崖洞兵工厂守备部队的人员和武器装备情况,虽然在八路军内部来说算是装备很好的,但是和日军仍然有差距。

欧致富他们根据敌情特点和黄崖洞的地形特点,对具体的防御安排进行了周密的计划。

在这期间,彭德怀对和冈崎大队交战中擅自撤退,造成黄崖洞失守的邱贤贵执行了军法,对守备黄崖洞的战士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当时,全团指战员情绪高昂,纷纷递交请战书、决心书,誓用鲜血和生命捍卫黄崖洞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真正暴露,实际上是冈崎大队“误闯”一年以后。

1941年夏天,日军在与八路军的一次作战中获得了一部分“八一式”马步枪、五零炮等武器。他们在拆解研究后发现,其中一支步枪的枪托上有笔画细如蝇腿的三个字:“于水窑”。

黎城黄崖洞在当地又被称为水腰,也叫水窑。这个发现,印证了冈崎大队败逃的日本兵中对黄崖洞有八路军兵工厂的传言。

一场真正的暴风雨,终于向黄崖洞袭来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