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崖奇功:守护八路军"武装生命线"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米艾尼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9-10-09 17:29

人才荟萃

1939年8月,300多个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人行军营”,由延安出发,开赴晋东南。这支由当时八路军内高精尖技术人才组成的队伍,是中央军委特别派给黄崖洞兵工厂的“技术支援”。

“这些人里很多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甚至是留学生,八路军内高级技术人员并不少。”郝雪廷说。

事实上,从黄崖洞兵工厂建成后,已经陆陆续续引进了不少人才。郝雪廷介绍,“有很多名校毕业的,比如燕京大学、河北工学院等,这些大学生和工程师来到太行山上参加了八路军,组织了解到他们的特殊才能,就把他们放到兵工厂来。”

“工人行军营”则是一次更大规模的人才聚集。然而,从延安到黄崖洞的行军之路并不平坦。

“工人行军营”跟着抗大第四支队渡过了黄河,在山西孝义,他们到达了115师陈士榘领导的晋西支队驻地。

晋西支队派了一个营的兵力,准备掩护“工人行军营”渡汾河。途中,部队多次被日军的炮火阻挡,队伍停滞不前。此时,日军正组织对晋东南的第二次围攻,“工人行军营”三次突破封锁线都没能成功,一耽搁就是两个月。

直到1939年10月初,“工人行军营”才在129师的接应下,成功突破封锁线,顺利到达了黄崖洞。

如此多方护送,千辛万苦到达黄崖洞兵工厂的“工人行军营”,确实在荒僻的黄崖洞为八路军的兵工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工人行军营”中不乏八路军中的名人,刘贵福就是一个。

刘贵福15岁就进入北京西北边防督办公署修械所当学徒,此后在国民军的兵工厂里工作了13年。1937年8月,刘贵福带领16名兵工厂技工赴延安参加革命,曾任延安柳树店兵工厂科长、茶坊兵工厂枪械修造部主任。

刘贵福是真正的造枪高手。1937年4月,他成功试制了八路军第一支新式轻型马步枪,开创了我军现代化步枪研制的先河。

1939年5月1日,延安举行了隆重的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在展品中,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刘贵福研制的马步枪。因为展出时还没来得及起名,展览会就标了个“无名式马步枪”。

“无名式马步枪”不仅被评为甲等产品奖,毛泽东还亲笔为刘贵福题词——“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到了黄崖洞兵工厂后,刘贵福被调入军工部黄崖洞一所任副所长,主要负责在改进“无名式马步枪”的基础上设计新式马步枪。

在新枪研制过程中,刘贵福遇到了一位“知音”,此人便是1940年5月接任八路军军工部部长、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又一位军中“高知”——刘鼎。

刘鼎得知刘贵福正在进行新枪研制,主动要求看图纸,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作为近战武器,步枪只要能够保证200米以内射击准确就可以,关键是要轻巧。而且刺刀的操持很重要,一定要迅速、可靠。

刘鼎还特地派人送来“捷克”和“三八式”步枪,供刘贵福在设计中做比对参考。

经过4个多月的设计、试制,新式马步枪终于在1940年的7月底装配完工。

新枪的实弹设计实验定在那一年的八一建军节进行。实验成功后,刘鼎当天便让刘贵福带上新造的步枪,直奔八路军总部报喜。因为当天为八一建军节,彭德怀给新枪取名为“八一式”。

“八一式”马步枪口径7.9毫米,长不到一米,枪重仅3.36公斤。枪的性能超越了日军的“三八式”、“汉阳造”等当时的一些主流轻武器。

除了轻巧以外,“八一式”的准度也十分出色,枪管上的瞄准星被彭德怀誉为“天下第一准星”。

此外,刺刀部分也是这把枪的亮点。

郝雪廷介绍,“八一式”马步枪的刺刀平时反贴在枪管上,肉搏时只需按动键钮一甩就可迅速自行固定,比其他枪支的出刀速度快好几秒,这对争取时间、取得白刃战的胜利至关重要。这种刺刀安装设计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6式”步枪。枪管上的折叠型刺刀是人民解放军“刺刀见红”精神的显著特征。

“更加重要的是,区别于过去设计的那些零七八碎的枪支,‘八一式’是制式化,可量产的。”郝雪廷说。

据统计,从1940年到1945年,黄崖洞兵工厂共生产了近9000支“八一式”马步枪。在设备、材料、工艺和技术都极端落后的根据地,世界一流的轻型“八一式”马步枪的研发和量产过程堪称奇迹。

1939年到1941年短短两年间,兵工厂快速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制造基地,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

这些武器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前线,大大增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尤其是1941年1月至11月间,兵工厂生产了50炮800多门,炮弹2万发,让日军在战场上吃尽了苦头。

然而此时,战火正在慢慢逼近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黄崖洞兵工厂。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