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他们:战火纷飞的前线相识相恋,半个世纪的风雨中相濡以沫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艾诺依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09-02 09:06:21

风雨相随

■艾诺依

插画:徐金鑫

她和他的故事,开始于长三角北翼的一座港口城市,最后停靠在沈阳。

1941年,13岁的他为反抗地主的压迫剥削,加入游击队,成为一名侦察兵,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1946年,16岁的她反对包办婚姻,加入了新四军,成为一名革命女战士。

1948年,在淮海战役的后方,她望着他熟练地把村民支援的狗皮和蓑衣铺在伤员身下、把用来吃饭喝水的葫芦瓢二话不说给难以行路的伤员接大小便,就被他身上那股军人特有的坚毅与干练深深吸引。在那几十个昼夜的战火中,她想,只要活着回去,就在一起。

此后,他们参加渡江战役,随兄弟部队解放杭州、上海,参加解放舟山群岛战役……平时,他们忙于执行各自的任务;闲暇时,他们一起畅想未来。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也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她成了他的妻子。不久,他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入朝作战,他再次奔赴前线,未来得及给她留下只言片语。

从部队领导那里听闻消息的她,来不及埋怨生气,只想立即变成一只鸿雁,飞到那片传说中金达莱花盛开的田野。

几日后,她揣着领导的一张“批示”作为医护人员奔赴前线。而此时,他在哪里作战,甚至是生是死,她都一无所知。

从南到北,舟车劳顿、水土不服,她未及多想,只愿尽快赶到离他最近的地方。他,是自己的战友、同志、兄长、爱人。他们曾并肩而行、出生入死,这次也不能丢下她一个。

抵达前线时,四周山头被炸得焦黑一片,到处是弹壳残墟。看着眼前的场景,她没有打退堂鼓。历尽千辛万苦,在战友们口口相传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他。

那时候,机场、库房常常上午刚建,下午被炸。他申请加入空军飞行员行列,但因为右手曾受过伤,三个手指轻度残疾,无法灵活操控飞行,组织便安排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2军后勤部,协调通信、防空、运输物资等工作。于是,他和战友们日夜抢修机场、库房,来不及休息片刻。

她和他相逢的时候,身边都是伤痕累累的战友。简陋的防空洞透进阳光折射的光线,不远处炮火轰鸣。两人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

片刻后,她轻轻帮他掸去衣服上厚厚的灰尘,一切尽在不言中。

匆匆见面,又匆匆告别。对她来说,已经心满意足。

战争结束后,他的工作地改到丹东,她退伍转业回到江苏。5年的异地生活里,她独自照顾两个孩子。每次他回家探亲,她毫无怨言、从不喊累。她和他一样,懂得坚持和奉献。

1962年,她随军来到丹东,又追随他去了开原、长春、沈阳……直至亲自护送他的身躯长埋于这片黑土地。

2019年初夏,沈阳的清风吹拂,透着一丝凉意。她躺在病榻上,惦念着早已离开人世的他。她用那双劳苦一生、布满皱纹的双手用力抚摸着泛黄的照片,动情地回忆道:“以前,他总叫我小刘同志。现在我老了,我要是见到他,要喊他老王同志了。”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她已经辞世一年有余。

生命是真实的,诚挚的。70多年前,他们在战火纷飞的前线相识相恋,在炮火硝烟中缘定终生,在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相濡以沫。如今,硝烟散尽,那段蓬勃的生命时光依旧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