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父母身体力行让他们几个兄弟姐妹养成了节俭的习惯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张宁宁 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0-09-01 09:52:04

图为作者(前排中间的小女孩)的全家福,摄于1971年底。作者提供

关于节俭,有很多道理可讲,我的父母却很少用言语来告诉我们。他们身体力行或者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让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养成节俭的习惯。

父母都是农民出身,对粮食的重视,从小根植于他们的内心。之后从军打仗,更是每样物资都得精打细算着用。

父亲对我们说过“半截蜡烛”的故事。因为他的工作性质,长征途中仍然需要整理文件,而且这项工作经常在夜间进行,但军需官每次只给他半截蜡烛。也因为只有半截蜡烛,父亲需要加紧工作。每回他的文件刚刚整理完毕,蜡烛也刚好燃尽。父亲说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总要加一句:“那家伙真是抠门!”

但是,类似“抠门”的事情,父亲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乃至对我们的教育中都没少做。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上学要迟到了,我匆忙吃完饭拎起书包就冲出了大门。家门外的路是一段下坡路。我已经冲到坡下了,忽然听到父亲在坡顶大声地叫我。我回头,远远看见他向我招手,让我回去,神情十分严肃。我以为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赶紧往回跑。我跑到他的跟前,问他什么事。他说:“去把你碗里剩下的那几粒米吃干净!”

我的天哪!就为这几粒米把我叫回来?我大声地抱怨:“我上学要迟到了!真是麻烦!”

父亲不为所动。他脸上波澜不惊,不怒而威,让我不敢违拗。我冲进饭厅,抓起桌上的碗,把那几粒米吃掉,然后从他眼前再冲出门去上学。我没看他,因为我气得要哭了。

那天,我还是迟到了。放学回家后,我也不理他。我等着他问问我,上学是不是迟到了,有没有受到老师的批评。但他没有。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的姐姐们身上。她们也是一边抱怨着,一边不得不回来把碗里的米饭吃干净。父亲每次仿佛都很得意地承受着我们的抱怨。抱怨可以,但是你必须按照他说的做,这很奏效。

久而久之,“光盘行动”在我们姊妹间形成了“默契”。如果有哪个人偶尔疏忽了,其他人就会提醒:“碗里还有饭粒子!不怕被爸爸叫回来啊?”在那个年龄,我们不是领悟了节约的重要性,而是怕被父亲再叫回去,耽误了上学。

“异曲同工”的事情,后来在我三姐当兵的新兵连也发生了。

三姐当兵的时候只有15岁。新兵连的伙食很简单,一菜一汤。有一回是茨菇烧肉,她把茨菇吃了,把茨菇的“尾巴”丢在了桌上。她的班长看见了,要求她把茨菇把子捡起来吃掉。三姐心里虽然觉得委屈,但仍然照做了。

三姐回来探亲的时候,跟我们说起这件事。时过境迁,她已经想通了,语气很淡定。父亲听她讲完后,也笑了笑。或许,在他看来,连队里发生这种事,再正常不过了。我甚至从他的笑容里,感觉到他的“得意”。

新兵连的生活,对于三姐来说,应该是新鲜和好奇的,发生的事情应该也很多。可是,她单单记住了这件事情,并且回家时特意说给我们听,足见这件事情在她心中留下的痕迹。

我们这些做妹妹的,也从三姐的故事中总结出一个结论。相较于父亲大老远把我们叫回去吃干净碗里的饭粒子而言,三姐班长的做法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三姐正是有了被父亲叫回去吃光剩饭粒子的经历,才能承受住班长如此的严厉吧。

长大以后,吃光碗里的饭,对我们来说,已经是一种习惯。如果碗里有剩下的饭粒子,我们自己看着都不舒服。

这些事情,虽然普通,却在我们的记忆长河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节俭,一旦形成习惯,就会贯穿于生活的始终,就像那些剩饭粒子、那几根茨菇把子的滋味,恐怕这辈子都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