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公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候选人


(上接第十六版)

1986年,根据组织安排,张信威转向高技术研究,从事国家高技术某主题总体研究和论证。他的研究对象从地面延伸到太空,一系列新知识需要学习和补充。为了更快更好地学习,张信威总带着一大包资料,方便随时随地翻看。通过不懈努力,张信威率先在全球该研究领域提出“瑞利信标”概念,并且对信标的建立做了大量重要基础性工作。

1996年,他再次转换研究领域,参加国家攀登计划中“计算材料科学的物理基础及应用”研究工作。他创新性地率先使用计算代替实验手段,以第一性原理计算方式对材料性质进行研究。与他人合作,开展贮氢金属与氢及氢同位素的相互作用、氢的吸放动力学、碳60及其掺杂第一性原理等研究,在国际上较早完成有关系列理论计算。

近十几年来,张信威又开始致力于没有传统理论支撑的异常核聚变实验和理论研究。他广泛调研,亲自上加速器做实验,首先推出小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并在国内外异常核聚变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明确表述小氢原子模型。目前,此项研究在张信威的努力下已取得重大进展。

如今,他虽然已经81岁高龄,但每天提着一个塞满资料的包搭乘上班班车,一头扎入办公室,晚上过了10点才返家,除了过年休息一两天之外,从来不休节假日。

张信威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432 张雪松

张雪松,男,回族,1973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铝合金厂工人。

工作27年来,张雪松始终坚持学习钻研,在高速动车组生产中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完成技术革新109项,制作工装卡具66套,形成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摸索技术参数、形成核心技术,是用科技创新提升“中国速度”的“高铁工匠”。

1992年,张雪松从技校毕业,成为中车唐山公司的一名技术工人。2005年,中车唐山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研发时速350公里动车组制造技术,张雪松因此与高速动车组结缘。他作为铝合金车体铆钳班班长,面临的第一重考验就是提高铝合金车体焊接精度。动车组的高速运行对车体焊接要求相当高。焊接后一旦产生变形或缺陷,后果将不堪设想。他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历经上千次试验,制作出焊接夹具、装配定位板、反变形工装卡具等,形成了一系列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保障了首列CRH3“和谐号”动车组在唐山顺利下线。

高速动车组开始批量生产,生产线上的设备、工装缺陷等问题,制约着生产顺畅进行。为解决问题、保证生产,10多年来,张雪松先后完成30多项设备、工装的技术改造,修复加工中心高速专用进口刀具30余把,修复进口数显伸缩尺300余次,多次出手解除生产线的停工状态,保证了动车组车体的正常生产。他还为铝合金车体生产线30多台进口大型数控设备建立完善的系统周期保养体系,通过量化指标,制定合理的国产备件和润滑油脂的替代方案,降低维护成本和润滑油的储备需求,大大减少数控设备的故障率。

这些年来积累的绝招、绝技,张雪松都毫无保留地通过现场演示、导师带徒等方式传授给工友。他领衔的“张雪松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每年完成100多项创新,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张雪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华技能大奖。

433 张富清

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原副行长。

张富清在新中国成立前入伍,出生入死、保家卫国,以赫赫战功为中国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复员转业后,主动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生活,克己奉公、为民造福。60多年来,他深藏功名、尘封功绩,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

1948年3月,张富清光荣入伍,成为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一名战士。他先后参加了壶梯山、东马村、临皋、永丰等战役。每一次战斗,他都是突击队员,先后炸毁敌人4座碉堡,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其中在永丰战役中,他带领突击组与敌人近身混战,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头皮受伤,继续作战,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孤军奋战持续到天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获机枪两挺。张富清在解放大西北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西北野战军特等功1次、军一等功1次、师一二等功各1次、团一等功1次,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

1955年初,张富清面临复员转业。他打听到,湖北最艰苦的地方是恩施,恩施最偏远的地方是来凤,他二话没说,便把工作地选在了来凤,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张富清刚到来凤城关粮油所工作时,几乎每天都不能按时回家吃饭,加班是经常的事。上世纪60年代,张富清任三胡区副区长,国家开展精简退职工作,他首先动员妻子孙玉兰辞去三胡供销社公职,减轻国家负担。大儿子遇到一个到恩施市工作的报考机会,张富清动员儿子放弃,下乡到万亩林场当知青。1975年,张富清调到来凤卯洞公社担任革委会副主任,主动下到最偏远的高洞片区,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80年代初,张富清到建行工作后,白手起家,盖起了办公楼,开展“拨改贷”业务,由他经手放出的贷款,没有一笔呆账。

为了给国家节约开支,他在做白内障手术时选择最便宜的晶体。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让子女们安心工作,88岁时高位截肢后,张富清靠着假肢和支架重新站了起来。95岁高龄的他,至今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看《新闻联播》节目。

从复员转业的那天起,张富清就“封存”所有战功记忆,对子女也只字不提。60多年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直到2018年底,来凤县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时,张富清才拿出尘封64年的勋章、报功书、立功证等军功证明。

张富清荣获“时代楷模”、湖北省“荆楚楷模”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434 张黎明

张黎明,男,汉族,1969年8月生,中共党员,国网天津滨海供电公司二级职员。

他扎根电力抢修一线32年,累计巡查线路8万多公里,绘制线路地图1500多张,完成技术革新400余项,甘当点亮万家的“蓝领工匠”,被誉为“坚守初心的光明使者”。

电力抢修,“抢”的是时间,“修”的是技术。没任务的时候,张黎明总爱沿着路边的电线杆子“溜达”,把线路切改、沿线环境画下来。这样的“溜达”,一走就是8万多公里;这样的“地图”,一画就是1500多张。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久而久之,他练就一手事故诊断“绝活儿”——出了故障,只要大致了解故障周围环境,就能迅速判断出故障的基本性质和位置,为尽快送电争得宝贵时间。正因如此,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活地图”。为将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张黎明把多年遇到的近万个故障总结成50多个案例,编成《黎明急修工作案例库》和《抢修百宝书》,让同事在遇到故障时马上就能“查字典”。

他践行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更体现在创新上实现价值升华。2011年,“张黎明创新工作室”成立,他带领团队时刻留意工作中的“疑难杂症”,逐渐把工作场所变成创新阵地,先后开展技术革新400余项,获国家专利140余个,20多项成果填补智能电网建设空白。近年来,在张黎明的带领下,工作室孵化出“星空”“蒲公英”等8个创新工作坊,培养出一批“蓝领创客”,创造经济效益近亿元。

张黎明还是滨海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黎明出发、点亮万家”是他们的庄重承诺。他们发起成立“黎明·善小”微基金,为11个社区150多位老弱孤残人员建立服务档案,定期走访慰问军烈属、残疾人、空巢老人,定期为社区排查线路安全隐患,有求必应、有难必帮,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光明使者”。

张黎明荣获“改革先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35 陆建新

陆建新,男,汉族,1964年7月生,中共党员,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

37年来,陆建新像钉子一样钉在建筑施工行业最前线,从最基层的测量员一步一步成长为钢结构建筑施工领域顶级专家,参与承建国内7幢百层高楼中的4幢,带领团队将中国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推向世界一流水平,被誉为“中国楼王”。

陆建新凭借高超业务能力,屡屡刷新“中国高度”。1982年,陆建新18岁,在中国第一幢超高层建筑深圳国贸大厦从事施工测量,从此与超高层建筑结下不解之缘。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超高层建筑从无到有、中国建筑从100米级高度逐步攀升至600米级世界高度的全过程,亲自参与创造了深圳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深圳地王大厦“两天半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和广州西塔“两天一层楼”的世界高层建筑施工速度新纪录。1994年,建设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深圳地王大厦时,他创新测量方法,将大楼整体垂直偏差控制在当时代表世界最高水准的美国标准允许偏差的1/3以内。该测量方法成为钢结构安装行业测量标准工艺并沿用至今。

陆建新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不断破解技术难题,将中国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推向世界领先水平。他主持研发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超高层复杂体系巨型钢结构安装成套技术”等11项科技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主持和参与完成的国家专利达400余项,参与完成的成果获4项国家科学进步奖。在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项目,他研发出世界领先的“悬挂式外爬塔吊支承系统及其周转使用方法”,减少1100多个塔吊使用台班,缩短工期96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7680余万元。该方法在全国多个项目推广应用,获得2017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特别金奖。

陆建新勤奋敬业,甘于奉献。他始终扎根在条件艰苦的施工一线,从事施工测量长达14年,干过塔吊装卸工、开过卷扬机,即便在职位升迁后,仍坚持在施工现场工作。他在工程质量上严抓细抠、精心打造,用毫米的刻度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他甘为人梯,无私传授知识经验,培养出40多位项目负责人、总工程师,一大批昔日的徒弟、同事成长为中建钢构的业务骨干。他舍弃安逸,多次婉拒其他企业的高薪聘请。

陆建新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36 陈小杰

陈小杰,男,汉族,1973年4月生,中共党员,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九江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主管。

陈小杰坚信“平凡的工作干好了就是不平凡”,在艰苦的线路岗位上默默坚守23年。他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捍卫着电网的安全,他是“新时代电力工人”。

1996年,陈小杰从部队退伍,被分配到九江供电公司输电线路运维检修班工作。2000年,被选进输电线路带电班。一直以来,输电带电作业因操作难度大、危险系数高,在业内被称为“银线上的舞者”。陈小杰坚守“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信念,从学徒工做起,逐步成长为一名行家能手。

2008年初,江西电网80%受雨雪冰冻灾害影响,陈小杰带领班组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20余天,处置输电线路险情20余处。1月20日,220千伏浔妙Ⅱ线#44—#45杆段架空线覆冰断落,必须上塔作业。当时整个塔架在寒风中晃动,随时有可能倒下。刚在高空工作了两个多小时的陈小杰,再次请缨:“天已经暗下来了,能见度差,我熟悉情况。再说,我是共产党员,又当过兵,有危险,更应该让我上。”当他上到近40米的塔顶时,突然,塔体一头栽了下来,陈小杰从高空摔落,身受重伤。

伤愈归来后,尽管陈小杰仍然选择在一线工作,但由于伤病,他不得不转向幕后。2010年5月,他所在输电带电班被命名为“小杰班”,并成立“陈小杰创新工作室”。在陈小杰的带领下,9年来,“小杰班”开展各类技术革新30余项,其中QC成果16项,发表论文19篇,新增带电作业项目6项,获国家专利6项,每年产出经济效益超过200万元,年均为国家节约电量5000万度。同时,培养中央企业技术能手1名、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1名、省部级技术能手29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

陈小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437 陈忠祥

陈忠祥,男,汉族,1960年9月生,中共党员,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定西工务段陇西桥隧车间桥隧工。

陈忠祥39年如一日,怀揣“匠心”,潜心钻研铁路桥隧专业知识,痴迷桥梁隧道养护研究,矢志攻克技术难关,乐于传授知识技能,带领团队先后研发成果17项,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00余名,从“门外汉”到“桥隧大师”,被誉为铁路行业的桥隧专家。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1980年,刚参加工作的陈忠祥成为了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批电力机车乘务员,1984年他由机车乘务员转行干起了桥隧工。他暗下决心,当桥隧工就要当最优秀的桥隧工。他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从最基本的技能学起,脚踏实地苦练基本功。不到两年时间,他精通了桥隧维修养护技术,在工作中独当一面。1989年6月,陈忠祥所在的桥隧机械化工队到清水支线特大桥大修施工,一台日本进口的空压机突然“趴窝”。工队“内燃大拿”谢师傅让陈忠祥协助他一起攻关,3天里,陈忠祥在空压机中钻进钻出,一遍遍拆装,终于排除了故障。从此,陈忠祥得到了大家认可。上世纪90年代,武汉长江大桥桥工处到定西工务段推广运用K型分开式扣件,经过3个月的试用,陈忠祥发现扣件的损坏率高达20%,他顶着压力向技术权威“叫板”,经过改进把扣件损坏率降到了3%,使用寿命大大延长,2000版的《铁路桥隧建筑物修理规则》专门作了更正说明。

为高铁建设夜以继日工作。宝兰高铁建设期间,陈忠祥带领团队走遍了宝兰高铁59座桥梁、37座隧道,对156公里的隧道逐米敲击检测,检测了近万个桥梁支座,先后检查出桥梁方面问题5300多个、隧道方面问题2.2万多个。在此过程中,他总结出高速铁路支座转角“4定4测2点检测法”,极大提升高铁桥隧科学管理水平。

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实现超越。39年来,陈忠祥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解决生产难题,取得了17项成果。伴随着一个个难题攻克,陈忠祥成为全国铁路系统唯一的桥隧工首席技师,以他名字命名了全国铁路系统唯一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他作为领头人,带领工作室完成了4万余人次的培训任务,培训高铁桥隧工等高技能人才360余人。

陈忠祥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新时代·铁路榜样”“铁路工匠”等称号。

438 陈德风

陈德风,男,汉族,1964年2月生,中共党员,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苏逸电缆部主管。

陈德风30年扎根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电缆管道中,凭借着勤奋努力,从一名电缆专业上“零基础”的退伍军人成长为一级技能专家,获得15项国家级创新成果、29项国家专利。他以初心筑匠心,以匠心见衷心,推进电缆专业技术实现了中国创造,是电力系统电缆专业的“金牌工人”。

他初心不忘成就“地下金龙”。30年前,陈德风从部队退伍到南京供电公司从事高压电缆工作,一年中有250多天在潮湿的地下通道施工。虽在电缆专业上是“零基础”,但他有军人不服输的精神,在孜孜以求中提升本领。30年来,他推动架空线路下地,直接负责重点大型电缆工程26项,累计敷设高压电力电缆2967.36公里,安装电缆附件7584只,电力电缆抢修、消缺500多次,他负责的电缆下地工程为城市节省土地资源约1600亩,折合土地价值约11亿元。他率先推进城市地下电缆隧道建设,已为城市节约廊道资源近10亿元。

他匠心不悔铸就“中国创造”。上世纪90年代,高压电缆的安装和检修关键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陈德风潜心钻研,攻关众多技术难题,先后获得15项国家级创新成果、29项国家专利,得到国内外技术专家的称赞,在业内有着“金刚钻”的美誉。城市道路边的管塔构架太大,影响电缆安全和美观,他研制出占地面积小、安全美观的新型管塔;电缆井盖经常被偷盗,他就研制了兼具防盗、防水、防震功能的智能井盖。他将泛在电力物联网技术运用于电缆,让电缆“有知觉”“会说话”。他研发的电缆弯管敷设滑轮、电缆蛇形敷设打弯器、电缆专用固定夹具等器具,填补了江苏省220千伏大截面电缆施工工具的空白。

他衷心不改造就“工匠之师”。以陈德风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创立后,他将30年电缆施工、研发经验,倾囊相授给团队年轻同志,带出了一批徒弟,现在已是“四代同堂”,成功向省市公司输送了数十名电缆专业技术骨干。他还多次帮系统内外单位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经工作室把关和施工的电缆工程成为质量上乘、工艺精湛的典范。30年来,陈德风带领团队施工安装的电缆从未发生故障,节约抢修成本约2500万元。

陈德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39 武大靖

武大靖,男,汉族,1994年7月生,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队运动员。

武大靖是短道速滑男子500米世界纪录保持者、奥运会纪录保持者。他从小热爱滑冰运动,从业余队到专业队,从陪练员到主力队员,多次在国际和国内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是中国短道速滑界的领军人物。

他从小立志,训练刻苦。武大靖10岁左右就开始学习短道速滑,摔过无数个跤,受过无数次伤。进入短道速滑业余队后,每天凌晨3点多,他就起床带好冰刀,骑着自行车到零下30多摄氏度的室外冰场训练。因为长时间超负荷的训练,脚被冰鞋磨破了,训练结束换鞋时,竟能倒出血水来。但他没有放弃退缩,一直顽强坚持着。2010年,武大靖破格进入国家短道速滑队,刚去时只是陪练员。为了进入主力名单,武大靖找来自己和队友以及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录像,反复分析比较,改进自己的技术细节,成绩突飞猛进。

他奋力拼搏,为国争光。2018年2月22日,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武大靖顶住中国队屡次被判犯规、短道速滑项目最后一个比赛日和最后一次冲击金牌机会的巨大压力,以39秒584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强势夺冠,为中国赢得平昌冬奥会首枚也是唯一一枚金牌,实现了中国男子短道速滑选手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2018年9月,武大靖成为新一期中国短道速滑队队长,带领全体队员勇往直前,屡创佳绩。

武大靖胸怀大爱,奉献爱心。他利用休息时间参加慈善活动,拍卖自己的冬奥速滑战服,将善款捐给“EYE 明天”公益项目,帮助失明或处于失明边缘的孩子。他还多次带头为贫困孩子捐款,到养老院、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和孩子们。

武大靖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440 武荷香

武荷香,女,汉族,1950年2月生,中共党员,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兴隆巷街道清泉街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武荷香在清泉街社区工作近40年,强化社区内部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带领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把清泉街社区打造成“明星社区”。她把社区当成自己的家,把社区居民当成自己的亲人,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

实施社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武荷香为每一户居民建立了社区居民户卡及相关信息卡,不仅让社区干部可以“按图索骥”,有的放矢地走访,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而且可以对接各项政策和各类信息,解决居民相应的问题和困难。完善的制度建设和基础性工作极大地提升了清泉街社区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让社区居民生活更方便。清泉街社区在社区办公楼内设置一站式服务大厅、爱心超市、警务室、司法所、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棋牌室、党员服务中心、图书阅览室、市民学校、老年活动中心,并配置了电脑,开通了社区网站。同时,面向社区及周边开展家政服务、家电维修等10多项便民服务。

突出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建设和谐社区。成立“党员会客室”,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开展“1134”活动,让党员群众都满意。建立了6支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在内的10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法律援助、健身和棋牌等活动。

武荷香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为社区“大家庭”服务的工作中。多年来,她帮助困难群众花费40余万元,资助了两名大学生完成学业。自己一直无偿照顾社区内的18位孤寡老人、6位残疾人和4名孤儿,帮助他们申请低保,逢年过节,自购肉、蛋、粮、油等送到他们的手中,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

武荷香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社区工作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441 其美多吉

其美多吉,男,藏族,1963年9月生,中共预备党员,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驾驶员。

其美多吉30年如一日,驾驶邮车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雪线邮路上运送邮件,在时刻面临着雪崩、滑坡、泥石流及歹徒抢劫等危险情况下,行程140多万公里,从未发生过一起责任事故。他以螺丝钉精神紧紧钉在川藏线上,将来自党中央的声音、祖国四面八方的邮件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被群众誉为“雪线邮路的幸福使者”。

1989年,其美多吉成功应聘当地邮局邮车驾驶员,实现了儿时的“邮车梦”。他长年往返的康定—德格邮路是全国最危险的邮路之一,沿途要翻越17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大山,被人们称为“雪线邮路”。邮路从四川甘孜县城向西行进,便是海拔6168米、有着“川藏第一险”之称的雀儿山。这里的道路几乎开凿在绝壁上,曲折险峻,危险重重,最窄处仅有4米。道路一面是碎石悬挂,一面是万丈深渊,路面随着海拔攀升不断收窄并越发颠簸。其美多吉每次经过这里,就仿佛在与死神博弈。这样的线路,其美多吉坚守了30年。“只要有邮件,邮车就得走;只要有人在,邮件就会抵达。”抱着这样的信念,其美多吉6000多次往返于甘孜与德格之间,行程14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35圈。

30年坚守初心,其美多吉不仅要面对恶劣天气的危险,还要随时应对突发事件,但他从不向危险和困难低头。2000年2月,其美多吉和同事在雀儿山遭遇雪崩。为确保邮件安全,他们死守邮车,一点点铲雪,一公里路硬是走了两天两夜。2012年7月,其美多吉驾驶邮车返回甘孜,遭遇12名歹徒持刀抢劫。他身中17刀,肋骨被打断4根,头盖骨被掀掉一块,昏迷了三天三夜,在重症监护室被抢救一周后,才保住性命。出院后,因左手断裂的肌腱无法合拢,其美多吉不得不暂别岗位。为尽快重返邮路,他四处求医,强忍疼痛坚持两个月的康复训练,左手才基本复原。

30年艰苦付出,其美多吉亏欠家人很多,但从没想过放弃。自从开始跑邮车,其美多吉只在家里过了5个除夕。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在邮路上。就连大儿子突发心肌梗死撒手人寰,90岁的老父亲去世,他都因为奔忙在邮路上没有见到最后一面。即便如此,家人对其美多吉也是非常理解。受父亲影响,小儿子如今也选择这个行业,是甘孜县邮政分公司网运调度员,与父亲一起成了邮路上的“父子兵”。

其美多吉荣获“时代楷模”、全国邮政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

442 林上斗

林上斗,男,汉族,1962年9月生,中共党员,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梅仙镇半山村党支部书记。

林上斗从部队退休后真情回报家乡,带领乡亲们建设美丽乡村,使一个落后村蜕变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示范村,并带动周边农村同步发展,初步形成“优势互补、同步发展”的“跨村联建”格局。他以“公心”赢“民心”,是群众心中的“最美退役军人”。

他注重党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林上斗把村党组织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核心,规范村级组织运转,严格基本制度落实,提升村级组织战斗力,将半山村党支部由原来的全县软弱涣散党组织变成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并与周边村成立联合党总支,实现党建“跨村联建”,带动周边村共同发展。

他立足高标准发展绘制发展蓝图,确定了将半山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闽中山水养生第一村”目标。创新成立“村社一体”专业合作社,培育打造百香果产业和特色乡村旅游业,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被列入省级百香果示范园,“坐竹排,观鹭鸟,环游半月岛,看名木古树”特色乡村旅游的极大发展,成为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

他软硬件一起抓,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他和村党支部成员一道挨家挨户给村民发放“家国共建倡议书”,带头拆除自家建筑、出让私人用地,组织拆除旱厕39个、粪厂4个、猪圈18个,修建柏油马路、半山大桥。加强教育引导,带领大家共创文明村,形成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遵纪守法的乡风,彻底根除了半山村原来的“脏乱差”现象。

在林上斗的努力下,半山村的干部讲奉献、乡贤献爱心,淳朴的民风已经形成,半山村环境变美了,旅游兴起来了,11户37人实现了脱贫。

林上斗荣获“最美退役军人”、福建省“最美人物”等称号。

443 林鸣

林鸣,男,汉族,1957年10月生,中共党员,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下转第十八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