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既胜若否:项梁兵败与苏中七战七捷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胡劲松 黄映翔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09-14 10:29:27

苏中战役要图

原 典

《百战奇略》胜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若我胜彼负,不可骄惰,当日夜严备以待之。敌人虽来,有备无害。法(《司马法·严位第四》)曰:“既胜若否。”

胜战篇认为,对敌作战,若我方取得胜利而敌方遭到失败,不可因此骄傲怠惰,应时刻加强戒备以防敌方进攻。这样,即便敌方来犯,我方也不会陷入被动。诚如古代兵法所说:打了胜仗,也要像胜利前那样保持高度戒备。

战 例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反秦起义首领项梁派刘邦、项羽攻打城阳(今山东省鄄城县东南),血洗城阳城,之后向西进发,又于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东南)东大破秦军,随后转攻定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北)并一路抵达雍丘(今河南省杞县),大败秦军,斩杀秦朝三川郡守李由。连续胜利使项梁开始轻视秦军,骄傲情绪溢于言表。楚令尹宋义劝道,打胜仗后,若将帅骄傲、士卒懈怠,必定会失败,而项梁完全听不进谏言。随后,秦国调动全部军队增援章邯部,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1946年7月中旬,国民党军以12万兵力大举进攻我苏中解放区。我华中野战军在粟裕、谭震林指挥下,发扬不怕牺牲、戒骄戒躁和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首战宣泰、二战皋南、三战海安、四战李堡、五战丁林、六战邵伯、七战如黄路,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敌一部,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取得苏中战役的胜利,获得内线歼敌的宝贵经验。

计谋分析

将帅骄惰因轻敌。古往今来,将骄多因修养未成,或气太盛而骄、或学问不足而骄、或自视清高而骄、或盲目自信而骄。“祸莫大于轻敌”,轻敌者,往往自以为是,过高估计己方能力。

项梁是反秦起义军重要首领,他指挥刘项大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却因连战连捷而“益轻秦,有骄色”,对宋义劝谏置若罔闻,最终兵败身死。苏中战役中,国民党军整编第83师,装备多为美械,曾作为中国远征军一部赴缅甸出国作战,师长李天霞自恃装备精良,根本看不起“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粟裕正是利用李天霞的这种自负心理,故意“示弱”麻痹敌人,而后以优势兵力发起总攻,待李天霞感到情况不妙时,已回天乏术。项梁和李天霞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由于将领自负轻敌,产生严重的骄傲自满思想所致。正如莎士比亚所言:“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中毁灭自己。”

防范骄惰需审慎。骄傲自满、思想懈怠乃兵家大忌。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四方,却大意失荆州;袁绍兵多将广、狂傲不羁,因粮仓被曹军偷袭,而兵败官渡。类似战例在战争史上不胜枚举,究其原因,无非是骄傲轻敌、放松警惕和疏于戒备而导致失败。

《左传·襄公十一年》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意指作战中,部队上下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警惕、高枕无忧。领兵作战者更是如此,无论战场形势如何变化,都要未雨绸缪、加强防备。

苏中战役中,毛泽东在我华中野战军首战告捷后,便迅速指示华中分局:“此次泰兴作战不论胜败如何,均须于结束战斗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战。即使打了大胜仗,也要如此;因敌人会继续进攻,我军在南线须准备打四五个大仗,方能解决问题。”正是因为毛泽东能够胜而不骄,安不忘危,及时提醒我华中野战军戒骄戒躁,“日夜严备”以待敌来,不被假象所蒙蔽,不给敌人可乘之机,方最终取得七战七捷的战绩。

既胜若否看作风。既胜若否,意思是打了胜仗要像没打胜仗一样,保持警惕戒备状态,其实质是告诫指挥员和部队,警惕和防止胜利后骄惰情绪的滋生。

苏中战役初战告捷,华中野战军首创歼灭美械装备的蒋介石嫡系部队之纪录,粟裕却像一切从未发生一样,始终严密注意各路敌人动向,待战机出现时,立即决定主力转向东进。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和第7纵队主力,发扬“打得、跑得、饿得”和连续作战的作风,经两昼夜激战后,又急行军50余公里,及时赶到预定作战地域,声东击西再胜皋南。此战大胜,既归功于指挥员“既胜若否”和审时度势,更得益于我华中野战军主力不怕疲劳,连续奋战的过硬作风。

对军人而言,某种意义上,作风就是战斗力。作风过硬,则敢于担当,部队能够斗志昂扬,避免松懈;作风过硬,则求真务实,能够正视自身,避免自大;作风过硬,则沉稳谦虚,能够虚己受人,避免骄傲。从这个意义上说,每名军人都需有过硬作风以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时刻不松懈、不自满,不因阶段性胜利而骄傲,不因暂时的困难而退缩,既胜若否、常备不懈,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