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次鲜为人知的从延安出发的“小长征”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吴昌荣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08-13 14:58:23

丁秋生中将

熊飞少将

丁秋生和熊飞都是共和国开国将军,他俩是湖南老乡,一起在江西安源当过矿工并投身革命,一起在安源参加红军,一起随部队完成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抗战时期,两人曾各率一支干部队伍,从延安出发,在偶然间汇合,一起突破敌人多道封锁线,行程4000余里,胜利抵达山东抗日根据地。他们的此番壮举,被后人比喻为“小长征”。

秘密穿越同蒲铁路

1939年,罗荣桓、陈光奉上级指示,率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和主力一部挺进山东,与当地人民抗日武装并肩作战,此后,为继续巩固和发展我党我军在山东的力量,中共中央相继派出多批干部从延安前往山东。

1941年8月下旬,丁秋生带领80多名干部告别延安,踏上了东进齐鲁的道路。队伍一路向北,经子长、清涧、绥德、米脂,由葭县沙峁头渡过黄河,在离开延安后的第8天进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兴县。

在八路军晋西北军区八分区部队的接应护送下,丁秋生一行由岚县沿吕梁东麓南进,于9月上旬进入文水县境内。在吕梁山脚下一个叫康家堡的小山村里,八分区部队将他们移交给中共文水县委交通队护送。

在晋西北一带的每条交通线上,各地地下党组织都建有几个秘密交通站和一支二三十人组成的交通队,负责过往领导和部队的接送、食宿、掩护任务。交通队员都是从游击队、武工队、敌工队或主力部队挑选的,不仅机智勇敢,身强力壮,富有战斗经验,而且政治可靠,熟悉当地地理、敌情。当晚,交通队带着干部队疾行30多公里,在离太汾公路一公里的上贤村潜伏下来。

平遥东南丘陵山区和铁北地区是晋西北到晋东南,继而进入太岳、太行根据地的必经之地,也是日军“重点占领区”。敌人到处建立伪保甲、自卫队和警备队,沿铁路、要道和重要集镇修筑据点,封锁交通,妄图分割扼杀我抗日根据地。半夜时分,交通队长引领着丁秋生等秘密行进10里地,准备通过同蒲铁路。突然,游击队侦察员前来报告说:敌人似乎察觉到有八路军部队路过,今晚日军铁甲车在同蒲线上巡逻的频率很高,路东还有部队集合的哨声和脚步声。

丁秋生当即决定一行回小徐村隐蔽。第二天半夜,一行人再次出发。出发前,丁秋生仔细检查了全队的背包、枪械和鞋子,以确保急行军时不发出声响。来到铁道边,丁秋生等隐蔽在铁路边的荒草丛里,等待时机。

不久,丁秋生听见铁路对面有人用弹弓射过来两颗石子。这是约定的过路信号。他立即带领干部战士翻越封锁沟、横穿铁路线。一行人在接应同志的带领下避开敌人的巡逻队,又爬过两道封锁沟,于拂晓前进入太岳山区。

强行通过平汉线

一行人来到一个山村时,丁秋生意外遇到了熊飞任队长的另一支干部队。这支干部队由抗大、中央党校、马列学院、八路军军政学院、荣军学校、女子大学等六七个单位的干部学员组成,全队共有60多人,也是奉命由延安前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熊飞与丁秋生两个老战友在太行山下见面,十分亲切。

熊飞告诉丁秋生,他的队伍比丁秋生一行早出发4个月,但由于敌人严密封锁,在晋中过汾河、同蒲线时就频频受阻。到了平汉路西,又几次都没能通过封锁线,光在这一带转移隐蔽就耽搁了一个多月,“等得急死人了”。

丁秋生向熊飞了解到:为了切断太行山根据地与冀南根据地的联系,敌人先后在平汉铁路西侧增筑了鹿砦、铁丝网和护路沟等防御设施,并沿沟增修了一系列碉堡炮楼,最近的相隔只有一里远。用当地老乡的话说:一眼能看见三个碉堡。碉堡与碉堡之间,每隔百米左右设一个巡逻点,强迫老百姓打更看守。一到夜间,巡逻点的电线杆上便挂起马灯,打更人要分段传呼联络口号和传递签名票单。如发现联络口号和票单中断,或马灯熄灭,日军马上出动铁甲车,打开探照灯一路巡查过来。

丁秋生听熊飞介绍情况后,找来沁源县委交通队杨队长,请他尽快返回太岳军区,立即向陈赓报告这一情况。

太岳军区得到报告后,迅速上报到位于王家峪的八路军总部。彭德怀对此非常重视,立即令一二九师设法把两支部队安全送到冀南根据地。

一二九师有关部门吸取前几次未能通过敌人封锁线的教训,决定由秘密通过改为强行通过,并将护送任务交给陈锡联率领的三八五旅。

陈锡联接到任务后,亲率两个团由河北涉县西达镇驻地东进,急行军120里赶到磁县平汉路西。当晚,三八五旅向沿路敌据点发起猛攻,对铁道沿线的鹿砦、铁丝网连续进行爆破。丁秋生、熊飞早已到达指定地点,见三八五旅将敌封锁线撕开一个百多米宽的口子,立即率领140多人从掩护部队架好的梯子上爬越封锁沟,跑步穿过平汉线铁轨。就在还有30多人没有通过时,敌人的铁甲车双向驶来,企图封堵缺口。三八五旅部队见状,立即分头阻击。丁秋生、熊飞冷静站在沟沿边,指挥大家通过封锁线,随后带领大家急行军,于拂晓前进入冀南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