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健锐营碉楼一瞥:西南碉楼为何出现在北京香山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郑大壮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01-17 15:48:43

北京香山脚下保存至今的碉楼

描绘清军攻克大金川官寨的画作

清廷平定大小金川庆功宴

北京香山脚下零星分布着几幢或高或矮的石楼,它们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学名“碉楼”,是我国青藏高原独特而古老的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从川西岷江上游河谷以西到大渡河上游和雅砻江上游的少数民族地区,数量、类型众多。那么,西南地区的碉楼为何出现在北京呢?这还要从乾隆年间的首次金川战争说起。

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四川金川地区(今四川省金川县一带)土司间发生冲突。第二年,大金川发动叛乱,清廷遂派兵镇压。金川兵借助险峻山势,盘踞在碉楼里,清军屡屡受挫、久攻不克,一度陷入困境。针对这一情况,乾隆皇帝决定从八旗部队中挑选精兵组建云梯部队用于进攻碉楼,并利用从金川押解回京的俘虏和工匠在香山附近仿制碉楼,供云梯部队演练,取得良好效果。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首次金川战争以大金川土司投降而告终,云梯部队也获得清军正式编制,称为“健锐云梯营”,分东西两翼。史书《钦定日下旧闻考》一书称:“ 各营碉楼,共计六十有七。”如今,这些属于健锐营的碉楼大多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所剩无几。

首次金川战争期间,川陕总督张广泗在奏陈战况时,曾对碉楼进行过如下描述:“隘口处所,设有碉楼,累石头如小城,状如浮图,或八九丈、十余丈,甚至有十五六丈者,四围高下皆有小孔,用于瞭望,以施枪炮,险要尤甚之处,名曰战碉。”当时,清军使用300余斤重的“劈山炮”射击碉楼,只有在击中碉楼顶部时才能造成微小损伤,其他部位毫发无损。碉楼的主要建造材料是木材、石块和泥土,高度15米至50米不等,地基深厚。墙体厚度自底部向上递减,最厚处1米至2米,中部往上的厚度在1米以内。碉楼上的射孔既确保视野、射界开阔,又给守军提供良好防护。

史载,健锐营擅长攻坚战和阵地战,当年借助碉楼进行战术演练的场面也十分壮观。演练分攻守两方,攻方云梯每节两侧各站1名士兵,共约22名,云梯后有30名士兵手持尖刀,腰缠九节鞭待命。前锋参领发出号令后,云梯两侧士兵抬云梯冲向碉楼,迅速将云梯架于碉楼顶部,云梯后的30名士兵攀梯而上,杀敌占领碉楼。

除云梯攻击战术外,健锐营还习水战、火枪射击、马术、骑射等。首次金川战争后,健锐营相继参加平定大、小和卓战争,第二次金川战争以及平定廓尔喀入侵西藏战争等战事。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健锐营作为京畿守卫部队的组成部分也参加了京师保卫战,伤亡惨重。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有170多年历史的健锐营也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子弟纷纷变卖房产各求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