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军迷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古人为何常以兵器随葬

■袁琮蕊


“春秋越王勾践剑”,出土时置于墓主人身体左侧

中国古代墓葬中,经常会以兵器作为陪葬品。著名的“春秋越王勾践剑”就是典型例证。在对一系列古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都有数量不一的兵器出土。古人将兵器作为随葬品,有多方面考虑。

兵器随葬现象最早出现于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此现象最为常见且随葬兵器数量巨大。学者普遍认为,墓葬中放置兵器,可能是为表明墓主具有一定军事身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军功贵族阶层崛起。至西汉时期,军功贵族始终在统治集团内具有重要地位。因此,这一时期,具有军事身份者普遍存在兵器随葬现象,且墓主级别越高,随葬兵器种类越多、数量越大。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政权的建立,社会逐渐稳定,中央政府开始加强对军功贵族和地方豪强的控制,限制普通臣民大规模拥有和买卖兵器。

秦始皇曾收缴各地兵器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西汉也通过各种方式削弱军功贵族,打击各地豪强。汉景帝时期,丞相周亚夫之子就因私购五百甲盾用于丧葬,被人诬陷告发,致使周亚夫最终绝食而死。

这一时期,大规模兵器随葬现象逐渐减少,兵器明器(指古代陪葬器物)化现象逐渐增多。即以其他材料参照兵器形制制造随葬兵器,其不具备杀伤性,无法用于实战。

兵器明器化现象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从出土文物看,当时的“兵器明器”尚较少。至汉代,这一现象已相当普遍,尤其在高等级墓葬如帝陵和列侯墓中,陶俑随身所佩兵器均为明器。

除象征墓主人军事身份外,西周至秦汉时期的“厚葬”思想也是这一时期大量兵器随葬的重要原因。当时的人们希望在死后仍能享受生前的生活,因而将生前所用之物大量随葬。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正体现了这一思想。然而,随着“薄葬”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兵器随葬现象在汉代以后逐渐减少。

囿于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古人以兵器随葬,也是希望兵器能够起到护卫墓主的作用。这明显体现在兵器的摆放位置上。通过研究在陕西地区出土的汉墓可知,除弩机,随葬兵器大多置于棺内。刀大多置于人体上肢骨右侧,剑多置于左侧,符合当时人的佩戴习惯,即“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其他兵器放置于墓主四周。

各种礼制需要也是古人以兵器随葬的重要原因。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西汉初期,叔孙通制定礼仪制度。汉武帝时期强调礼制的儒家获得独尊地位。此后,儒家礼制在中国古代占据重要地位。兵器在礼仪中能发挥独特作用,如持戟礼、护卫礼和迎迓(即迎接)礼。墓主以兵器随葬,是希望兵器能继续发挥礼仪作用。

除护卫和礼仪作用外,墓主将兵器随葬的又一重要考虑是辟邪,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尤为常见。这一时期,战乱频仍、疫病横行,加之佛教、道教和谶纬之学兴起,古人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安宁,因而转向宗教和神秘世界。这使带有玄幻色彩的文化兴盛一时。迎神、辟邪、驱鬼等成为时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影响了墓葬形式。

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弩机具有驱邪压胜之功效。弩机随葬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至西汉晚期这一现象仍不常见。东汉、魏晋时期弩机随葬数量的明显增加,恰与谶纬、玄幻之学的兴盛时间高度重合。就具体摆放位置而言,弩机有时置于棺外随葬。若置于棺内,多位于棺内四角或头部、身体两侧,以四角各置一弩机最为常见。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