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战史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不动如山

鄢陵之战与苏中战役


■郭守伟

苏中战役中,我军重机枪组阻击国民党军

原 典

《百战奇略》重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若此,则必不陷于死地。法(《孙子兵法·军争篇》)曰:“不动如山。”

重战篇大致内容为,凡对敌作战,必须力求谨慎稳重,遇有利时机要迅速行动,遇时机不利就按兵不动,要审慎持重,不可轻举妄动。若能如此,部队就不会陷入危亡之地。诚如古代兵法所说:“军队停止行动时,应当如同山岳那样稳固不动。”

战 例

春秋时期,晋国将领栾书奉晋厉公之命率军进攻楚国。两军交战前,楚军就迫近晋军摆出阵势,晋军将士都很担心。栾书认为,楚军轻傲又不稳重,应当审慎持重,进行固守,3天内楚军必退走,晋军乘机出兵追之,定可全胜。晋军副将郤至则分析楚军6个可利用的弱点,认为应专打楚军弱点。晋厉公听从郤至计策,抓住战机,在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大败楚军。

1947年7月,国民党军5个整编师共12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攻,我华中野战军仅有两个主力师和两个纵队的地方武装,总兵力3.3万人。面对敌强我弱的情况,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持重待机,取得七战七捷的战绩,歼敌5万余人。特别是在海安和李堡战斗中,敌在海安集中6个旅企图与我决战,我军避其锋芒,采取运动防御战术,主动撤离海安,仅有部分兵力在敌侧后袭扰,主力转移至海安北部休整待机。国民党军占领海安后,以为苏中“共军大势已去”,向李堡进攻,准备扩大战果。我华中野战军乘敌不备,利用国民党军换防之机,集中兵力向李堡地区发起突袭,用时18小时,歼灭国民党军9000余人。

计谋分析

重战篇取义“持重”,旨在阐述坚持慎重用兵的指导原则。对待战争必须持慎重态度,不可轻率行事而妄启战端,只有真正做到“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才能避免陷于危亡之地。

以“硬实力”为前提。重战篇主要强调对战争的态度,其所强调的持重,并不意味着不战或不敢战,而是要学会忍耐蛰伏,保持隐而待发的状态,目的在于等待战机,以期达到最佳攻击效果。然而,也要清醒认识到,持重是有前提的,必须以强大军事实力作为支撑。只有具备“真肌肉”“硬实力”,才有见利而动的能力,确保有利战机出现时可闻令而动、迅即出动、一击必中,赢得作战胜利。否则,没有足够实力保障,即使战机出现,也无法抓住并利用好稍纵即逝的战机,甚至还会因能力不足被敌“反咬一口”,得不偿失。

具体而言,强大军事实力包括先进作战理念、高科技武器装备、高素质指挥员队伍和过硬单兵作战能力等,需要日常扎实的军事训练和备战准备,如此才能有持重待机的底气。俄格战争中,备战准备充分的俄罗斯第58集团军在接到命令2小时20分钟后,即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开始实施越境行动,令格鲁吉亚和西方国家措手不及。

准确判断态势。所谓“见利而动,不见利则止”,何时动,何时止,一个“利”字是根本遵循。战场情况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在拥有强大军事实力、保持高度战备前提下,如何既持重又不轻举,准确发现“利”是一门学问。这就要求指挥员通过客观正确分析敌情,沉着冷静判断战场态势,有效断定利弊得失,成功找出改变战场形势的有利机会。反之,若未准确判断出战场形势,在未发现“利”或在没有“利”的情况下贸然发起作战行动,有可能将自身置于危险境地。苏中战役中,粟裕面对数倍于己之敌,没有选择“硬碰硬”,也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正是对战场“利弊”准确分析的结果,不仅有效保存实力,也为反击创造有利条件。在轻而易举占领海安后,国民党军被“胜利”冲昏头脑,放松了警惕,粟裕耐心等待的有利时机终于出现,李堡大捷于是水到渠成。

善于把握战机。即便通过战场态势、敌人行动特点和我之行动可能引起的敌之反应,正确预见、识别和发现了“利”,也不意味着就能保证取得完全胜利。只有充分把握战机,利用敌人弱点和错误果断出手、击敌要害,将“利”转化为最终胜利,才是重战的最高境界。

“善为将者,必因机以立胜也”,灵活应变是作战指挥的灵魂。面对战场诸多不确定因素,指挥员不能抱着既定作战方案不放,要因敌而变、因势而动,一旦等待中的“利”出现,就要根据具体情况立即调整兵力部署,灵活运用战术手段,牢牢掌握主动权。晋楚鄢陵之战,实际形成以栾书的“固垒而待之”和郤至的乘间进击、速战速决两种不同主张,晋厉公敏锐发现,楚军所存在的将领不和、行阵不整、彼此观望、纪律松懈和士无斗志等问题确实可被晋军利用,在具备速战客观条件和有利时机的情况下,晋厉公果断采纳郤至建议,迅速发起进攻,最终大败楚军,鄢陵之战也成为用兵持重,准确把握战机的典型战例。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