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军地携手,铺就乡村百姓脱贫幸福路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张红中 冯天庆 王均波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0-08-03 08:20:18

“非常感谢解放军,让我生活有了保障和稳定收入!”7月28日上午,华阴市竹峪村委会门口,贫困户全发拉着联勤保障部队驻陕某部政委高海科大校的手连连致谢。当天,该村正在进行扶贫产业上半年分红。

扶贫产业分红,村民心里乐开了花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华阴市罗敷镇竹峪村,刚一进村就被村民敲锣打鼓、扭秧歌,喜气洋洋的场面所感染。“今天村里分红啦!”村民全发向记者道出了原由。因病致贫的全发一接过钱便乐呵呵地数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竹峪村党支部书记刘松告诉记者:“今天共为23户贫困户发放分红金7万多元,这都得感谢部队给我们派来了扶贫的好政委。”刘松所说的“扶贫政委”,便是联勤保障部队驻陕某部政委高海科。4年前,高海科被上级指派负责督导帮扶驻地3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从那以后,华山脚下的这几个贫困村,经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村民生活好了,大校政委成了“永久村民”

在竹峪村分红现场,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松代表村民给身穿军装的高海科政委专门颁发了“竹峪村永久村民”的金黄色大牌子。“今后您就是我村的村民了,欢迎您随时回家。”刘松说。

竹峪地处华山脚下310国道旁边,虽有着便捷的交通,但在4年前全村仍然有23户47人没有脱贫。2017年,联勤保障部队郑州保障中心把该村作为定点扶贫村。“高政委带着大家一起外出调研,商量寻找脱贫致富的项目。”村党支部书记刘松说。“当他听说我们想把村里炉具厂扩大生产规模时,马上就制止了,给大家分析国家政策,引导我们树立环保理念,打造绿色企业。”

如今,这个现代化的绿色企业已成为竹峪村的支柱经济,生产的新型再生材料深受市场欢迎。与此同时,高海科又协调企业以硬化生产路面的方式入股,定期给贫困户分红,同时吸纳农户进厂务工,确保了贫困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

身体康复的王有姐说:解放军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呐!

不仅是竹峪村的乡亲们,华州区高塘镇柿村的村民也都熟悉这位经常蹲地头、拉家常的大校军官。柿村是渭华起义的发源地,村民多是当年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后代,可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26户446人。

如何让烈士后代过上好日子,这成了高海科和战友们思考最多的问题。

“脱贫攻坚没有退路,必须向前。”高海科带领120名官兵与扶贫点党员、群众在渭华起义的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并立下军令状:军地联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掉队。

他先后两次组织柿村的贫困群众及市镇村领导,赴河南兰考、山西贾家庄参观学习,帮助大家开拓眼界、坚定信心,并将“兰考经验”、“贾家庄模式”整理成文字材料,利用各种时机场合宣讲辅导。村民们被他的真诚与执着所感动,纷纷主动报名参与扶贫项目。

在高海科的主导下,该村最终因地制宜、优中选优确定了帮扶项目,其中167亩清水蓬菜种植吸纳60余户贫困户自愿参加,项目建设中他多次率领官兵深入田间地头种植莲菜,还亲自设计规划观光旅游和农家乐等配套设施,全力打造乡村生态旅游。

以前,竹峪村和柿村的村民看病难,常常把小病拖成大病,不少人也因病致穷。竹峪村卫生室女医生高平侠说:“部队帮扶后就协调多方资源,为村上建成了高标准的村卫生室和远程会诊系统,随时可以请远在大城市里的专家‘面对面’会诊。”73岁的王有姐便是在部队巡诊中被查出患有肾部囊肿,及时动了手术,才保住了性命。“解放军真的是我的救命恩人啊。”王有姐抹着泪感激的说。

康宁村是高海科所在部队的另一个帮扶村,泥泞的路面一直制约着村民的生产生活。了解情况后高海科积极协调资金20万元为该村修建了新路,同时他还为村里扩大了养殖场,一举解决了制约养殖规划化的问题,使得该村集体养殖经济大幅增长。

采访中,高海科告诉记者说,部队扶贫4年来,帮扶的3个村目前均已脱贫。“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我们将一鼓作气,按照党中央‘四个不摘’要求,乘势而上,继续做好村上的长远发展规划,巩固拓展扶贫产业成果,引导村民正确消费,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和法治建设,一定要为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