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军和武警部队沿长征路援建百余所“八一爱民学校”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侯磊责任编辑:张硕
2016-10-20 04:01

且持梦笔写新章

■本报记者 侯磊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孕育希望。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1930年,根据苏区政府“培养工农子弟,选拔输送革命军事人”的指示,老一辈革命家创建了一批列宁小学,播下苏区教育的第一粒种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列宁小学播下的革命火种,引领山里娃擎起真理的火炬,追随红军一路远征,将充满艰辛的长征之路化为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 

岁月的风剥雨蚀,未曾暗淡历史的光芒。80多年后,列宁小学的光辉历程已录入《中国教育大辞典》,其精神之光照亮了山里孩子的成长路。今天,社会各界支持老区教育热情如火,一座座漂亮的希望学校修建在长征路沿线,被赞为“又一条充满希望的红飘带”。 

大别山,红色的山。恰值收获季节,记者踏上这片红土地,循着红军当年的足迹,探访老区历史的今昔过往,品味山里孩子的美丽绽放……

金寨县铁冲乡八一实验学校新貌。

大爱

红军播种希望 

历史,总能给人们观察事物最广阔的纵深。 

诞生于大别山的红25军,经长征血与火的锤炼,先后走出97位将军。然而,在这97位将军的履历表中,不是写着“农民”“牧童”,就是“学徒”或“工匠”——他们大多不识字。 

或许因为此,很多老红军离休后依然魂牵老区。老红军刘福胜,一腔热情倾注老区教育,因心脏病突发倒在助学现场。老区群众以“倒在助学路上的红军”称呼他,以示纪念。   

“前辈擎起的标杆,是后辈奋进的力量。”20年矢志大别山扶贫的六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赵克信说,孩子是未来和希望,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实施“八一助学圆梦”计划,播下的一粒粒希望的种子,正在红土地上孕育、生根、发芽…… 

清晨,天刚露出鱼肚白,彭雨洁就起了大早。刚从浙江嘉兴转学回老家的她,想到要见到新同学,有些兴奋。 

彭雨洁的老家安徽省金寨县,是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主要发源地,战争年代,这里组建过11支主力红军队伍,先后走出洪学智等50多位开国将军,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然而,因地处大别山腹地,孩子上学一度很成问题。为了让小雨洁接受好的教育,父亲将其送到嘉兴读书。如今家乡条件好了,就让女儿转学回来。

的确,当记者走进金寨铁冲乡八一实验学校,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所地处皖西山区的乡镇学校:青山映衬下的现代化校区生机盎然,学生们有的在塑胶跑道上欢快地奔跑,有的在校园局域网上尽情地冲浪…… 

巨变背后,是一股股人间大爱在传递。皖西山区,一份份“八一助学金”,为近百名学子圆了大学梦;鄂北乡村,一座座“八一爱民学校”,解决了山里娃上学难题;豫南故地,一处处“留守儿童之家”,成为孩子们的温暖港湾……每天清晨,当天空还是一片灰茫,大别山就传来琅琅书声,那书声里装满少年理想,蕴含着渴盼改变的力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川流不息的长江河,记录着大别山一草一木的变化;苍劲挺拔的金刚松,讲述着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新征程上,大爱播下的种子,正在希望的田野上萌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