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创新资源,还需主动“走出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元彦梅 吴红星责任编辑:李文慧
2017-08-25 16:08

2016年5月,美国国防部发布了一项《关于预测太阳活动产生粒子风暴》的课题,面向全球悬赏3万美元征集研究者,最终赢得挑战的是一位退休人员,并非人们期望中的专业人才。实际上,这只是美国国防部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推动国防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美国为保持军事技术优势,发起并实施“第三次抵消战略”,为此持续推进新一轮国防采办改革,希望构建一个更加灵活的采办体系。在这种背景下,商业企业及民用技术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美国国会继续放宽商业企业参与军事技术研发的法律限制,国防部在商业创新聚集区设立专门办公室,探索利用风险投资公司资本投资先进技术。从过去的“闭门造车”到如今主动“走出去”迎接外部取之不尽的创新资源,美国国防科技军民融合程度一直在不断加深,“开放式”创新战略功不可没。

当前,我军装备建设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同世界军事强国相比仍有差距。对此,我们应破除传统思维定势,用更宽广的视角审视和实施国防科技“开放式”创新战略,不断激发国防科技创新活力,加快科技兴军步伐,为建设强大国防和世界一流军队提供科技支撑。

既要坚持原则,更要灵活高效。国防科技军民融合与企业打交道频繁,工作敏感性强,社会关注度高。为此,国家、军队近年来加大了对国防科技及装备竞争性采购管理的力度,有力规范了国防科技工作秩序,但同时也存在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足等问题。对此,应结合国防科技工作实际,采取机动灵活的管理方法,实现由基于程序向基于效果的管理方式转变。在需求信息发布对象上,既要面向军工集团及其他国有企业,也应囊括各类民营企业、科研单位甚至单个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百家争鸣”,达到军民协同、集智攻关的预期目标,加快实现重大核心技术的突破。

既要加强管理,更要注重服务。目前,少数国防科研管理者仍然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理,坐等企、事业单位登门拜访,导致一些门槛低、投资少的军民通用项目炙手可热,而部分专业技术性强、投资大的军事专用项目却无人问津。为改变这种局面,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应转变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建立更加主动的商业技术扫描和企业创新能力评估引进制度,主动邀请社会知名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商业公司加入国防科研生产行列,促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高协同创新效益。

既要重视保密,更要升级改造。军民融合重在开放,难在保密,这已成为制约国防科技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当前国防科研领域保密审查项目多、门槛高、时间长等问题,应健全完善保密相关制度规定,设立权威性高、专业性强的国防科研保密审查管理机构,科学划定保密审查范围,注重提高审查效率,确保衔接顺畅、快捷高效。同时,应加强保密安全环境建设,采取数据加密、入侵检测、病毒防治等措施,对现有涉密信息服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既要立足国内,更要放眼全球。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国防科技领域也概莫能外。当前,应结合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和军事力量“走出去”战略,深化国防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国防科研“走出去”的步伐。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国防科技重大基础前沿课题需求全球发布机制,支持引进人才深度参与国防科技项目、开展科技攻关,鼓励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国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不断增强我国国防科技创新活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