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进“大嶝岛战斗模范连”—— 一个连队的“历史情景剧”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杨悦 杨湛 发布:2020-08-19 08:14:59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2016年,中队官兵在福建闽清抗击台风,清理淤泥。陈思宇 摄

重映——

这支队伍已习惯穿梭于水火之中,出现在共和国任何一个需要他们的角落

英雄,总是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沿中队荣誉室的轨迹行来,穿过战争年代的峥嵘,你能从平静的和平年代,不时感受到这支部队的英雄风采。

驻农场,援建隧道,转隶武警部队……他们一边转型建设,一边战备训练,一边施工抢险。在一次次挺身而出中,他们获得“学硬骨头六连先进单位”“军事训练先进单位”的荣誉称号。

这支队伍已习惯穿梭于水火之中,出现在共和国任何一个需要他们的角落。

中士谢旺曾参与过一场“九八抗洪”的情景剧演出。这出剧目,讲述了中队在1998年抗洪抢险时发生的真实故事。

22年前,江西九江大堤上,风雨交加。官兵们身着迷彩的背影坚定地挡在滚滚浊浪前,以血肉之躯与洪水相抗。排长于鹏军带领全排固守堤口,打桩的手上磨得满是血泡。夜晚休息,他双手抬不起来,是指导员一口一口喂他吃完了晚饭。

舞台上,谢旺扮演了那名为排长喂饭的指导员。他没有经历过1998年那样艰险的抗洪,但来到中队参与的每次救灾抢险,好像都刻着前辈战友的精神印记。

谢旺忘不了那天的坂东农贸市场,忘不了在福建闽清抗击台风的日日夜夜。

台风席卷的狼藉波及了整座县城,封闭的室内农贸市场里灌满淤泥,一脚踩下去就漫到膝盖。污浊下掩埋着许多禽畜的尸体,在暑气的发酵下散发出难言的气味。大型工具进不去,官兵们只能蹚进泥里,靠着木板和铁锹一铲一铲地清理淤泥。

发生在2016年的这段故事,2年后被官兵们搬上了舞台。聚光灯下,“连长”在战友搀扶下,从脚下取出一枚铁钉。

谢旺想起那晚,他们在农贸市场连续干了4个多小时,回到宿营地才知道,连长脚底扎进了一根4厘米的铁钉。钉子拔出来时,锈迹与鲜血混在一起,已经染得黑红。

“干活的时候,连长什么也没说。回去我们才发现,他靴子里面都是血。”谢旺说。

坐在台下,看着战友们表演那些熟悉的故事,谢旺脑子里跟走马灯似的,闪过闽清的一幕幕画面:被腐臭熏得吃不下饭的夜晚,他只能硬塞两个面包充饥;为了“抢夺”帮忙的车辆,他和战友在马路上“看到车就拦”;清淤清得疲惫不堪时,有人唱起连歌,大家就跟着吼,“发了疯一样”把活一口气干完……

“现在回想起来,有心酸,有劳累,也有好笑。”谢旺百感交集。

百姓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是哪支部队。家人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任务完成后给家里打电话,谢旺也没告诉父母自己去干了什么。

他们总是这样,闻令而动,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来时赴汤蹈火,去时一默如雷。

下士王健记得,队伍离开闽清那天,老百姓挤在街边为他们送行,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喊着“武警叔叔辛苦了”,然后冲他们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王健心中很满足:那一瞬间,他感到自己“变成了人民的依靠”。

指导员蔡东澜记忆里藏着这样一幅画面——

父母抱着5岁大的他,爬上九江的堤坝,看下面的武警官兵扛着沙袋,不动如山地挡在波涛之前。

1998年,蔡东澜一家是受灾群众的一员。他没想到,多年后他来到的这支队伍,也曾在他儿时的回忆中登场。

22年前,他在大堤上见到的武警官兵,是否就有他的中队?

“这可能就是命运的牵引。有种说不清的缘分把我带到这里,让我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蔡东澜感慨万千。

入伍7年,谢旺习惯了穿梭于水火间的岁月。他曾花整夜扑灭一场山火,累得在烧焦的枇杷园里席地而眠;他曾站在与各国领导人相距5公里的地铁站里,于熙攘的人潮中守护G20峰会的安全;他曾守在人迹罕至的油库前,顶着烈阳,看油罐车循环往复地驶过眼前……

谢旺记得枇杷园主人道谢时,那沾满鼻涕眼泪的脸;他也记得地铁站里来往的同龄人,朝自己投来羡慕的目光。

对于他与他的战友而言,只要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能配得上中队光荣的名字,就足够了——即使未曾留下过姓名。

1 2 3 4

责任编辑:孙智英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