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了6年才出手,他为何3次拒绝成果报奖?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宋海军 奉雷责任编辑:柳晨
2017-08-18 03:14

他身材瘦小,戴着黑框眼镜,说起话来总是带着谦虚的微笑。光看外表,你肯定想不到,这位文绉绉的数据分析处理室副主任,在对待装备革新时会有那么大的倔劲:一项创新成果先后3次被他拒绝发布和报奖,硬是“捂”了6年才出手。

咋回事?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报道——

涂崇俊(右一)在科研攻关中与官兵一起探讨问题。潘期武摄

他为何三次拒绝成果报奖

——火箭军某训练基地基层“创客”涂崇俊的创新观

■宋海军 奉 雷

涂崇俊是火箭军某训练基地有名的“犟头”。

他身材瘦小,戴着黑框眼镜,说起话来总是带着谦虚的微笑。光看外表,你肯定想不到,这位文绉绉的数据分析处理室副主任,在对待装备革新时会有那么大的倔劲:一项创新成果先后3次被他拒绝发布和报奖,硬是“捂”了6年才出手。

事情是这样的——

涂崇俊任测控站助理工程师期间,正赶上基地执行实弹发射弹道测绘任务。执行任务中,他对新配发的某型监测系统提出了质疑:测绘数据散布于好几个子屏幕,屏与屏之间存在时间差,研判起来耗时费力。

“我们导弹兵作战分秒必争,能不能把几个系统集中到一个屏上,实现更高效的弹道监测?”涂崇俊的这个提议得到了不少战友的认同。不过,也有人提醒他:这个革新难度很大。

困难反而激起了涂崇俊的好胜心。刚开始他也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便一边查阅相关资料,一边钻进基地器材间和实验室琢磨。3个月后,他找到了突破口。

课题上报到基地党委。“这个毕业还不满一年的‘助工’能行吗?”面对不少人对涂崇俊攻关能力的怀疑,基地党委展开了调查论证。最后,他们认为涂崇俊的研究方向正确、研发方案可行,特批由他领衔研发新型监测系统。

基地党委的支持坚定了涂崇俊的信心。不久,他作为基地专业技术苗子,被选送到武器生产厂家跟岗学习。为搞清楚多屏监测系统的结构,他拆开主机面板,逐一研究集成电路、芯片等元器件,吃透了大量原始资料。

学成归来,涂崇俊带领攻关小组埋头苦干,经历了数十次实验失败。基地领导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多次追加研究经费。

一年后,时任数据分析室主任阙刚带着几名骨干来到研发室“验货”。开机运行、启动软件、录入数据……所有测绘数据集于一屏,操作便捷、动态直观,在场的一名技术人员断言:这套系统肯定能拿奖。

大家准备为这项创新成果报奖时,却遭到了涂崇俊的强烈反对,理由是监测系统还未实现数据、流程、操作等与真实情况完全一致。“如果与实战脱节,一切创新都是伪创新。”涂崇俊说。

为拓展监测系统功能,涂崇俊研读了《网络安全编程技术与实例》等数十本书籍,进一步深研软件编程,陆续研发出测控信息监控、数据源监测训练、视频集中控制等10多个软件程序。

第三年夏天,升级后的新型导弹监测系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涂崇俊带着5名攻关小组成员日夜奋战在研发室,制作元器件,编写大量拓展功能的软件程序。按说,在原有基础上作了这么多改进,已算是精品了。

面对战友们对发布和上报这项创新成果的期盼,涂崇俊又一次拒绝了提议:“系统还需经过大量测试,我们不能让可能带有瑕疵的装备上战场啊!”

又过了一年,研究项目达到预期目标。攻关小组的同志松了口气,认为该成果完全可以冲刺当年的全军科技进步奖。不承想,涂崇俊又一次拒绝了报奖提议。这一次,不仅身边的战友难以理解,甚至有领导都认为他有些偏执。

在成果论证评估会上,涂崇俊给出了充分的理由:“虽然监测系统能满足常规情况下的训战需求,但在极端条件下的表现还不稳定!”

随后,他带领团队又干了2年多,拍摄了近10万张屏幕现象图,编写修改了20多万行代码。经过不懈努力,到了第6年,能够实现单屏显示、数据实时同步集成的新型监测系统日臻完善。

上级鉴定委员会给予该型监测系统高度评价,认为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某新型导弹测控系统缺乏有效快速精准监测的空白。

在与“尽快上报创新成果”的呼声“对抗”多年后,涂崇俊的研究成果终于报奖了,而且一举斩获全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南国盛夏,烈日炙烤。在火箭军某训练基地,一场实战背景下的操作演练正紧张进行。随着一声“点火”号令,某型导弹呼啸而出,新型监测系统迅速捕获弹道,并将遥测数据不断传回,指挥中心大屏实时呈现出导弹的精确航迹……

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运行良好,已被提升为基地数据分析处理室副主任的涂崇俊脸上依然挂着谦虚的微笑,心里则默默盘算着新的科研攻关目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