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手中画笔记录沙场历史瞬间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李北双 发布:2020-10-16 17:21:57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人物介绍】

满键:1929年生于湖南桃源,1949年携笔从戎,1950年入朝作战,荣立两次战功。主要剧作有《奇袭》《洪翠莲》,主要画作有《抗美援朝战争画卷》《华表》等。

 

满键向笔者展示战地照片。

满键老人有两件作品家喻户晓:一是电影《奇袭》(编剧),二是国画《抗美援朝战争画卷》。前者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一代代青年人曾为影片中的侦察英雄方勇深深着迷;后者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平时保存于藏品库,每逢有重大纪念活动,观众才能一睹风采。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国庆节前夕,笔者走进满键老人的家中,聆听老人讲述的战斗记忆。

92岁高龄的满键,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当得知笔者请他以战争收藏品为引线,讲述他的抗美援朝战斗故事时,老人回到书房取来一个纸袋递给我。纸袋里面有3本厚厚的相册,相册里是一张张早已泛黄的战地摄影照片。

“出国作战期间,共收藏了500多张照片。几经周折,只留下这98张了。”说及此处,老人不无遗憾,“它记录了我们38军抗美援朝作战的全过程。”

笔者翻阅照片,近百幅照片定格了70年前的那场战争里的人和故事:有志愿军战士在机枪掩护下,向敌人发起冲锋的;有志愿军战士引导一队美军俘虏前行的;有志愿军战士肩背7支美国步枪,微笑面对镜头的;有志愿军战士啃雪块、吃炒面,5双筷子伸向一只咸菜碟儿的……

“太真实了!太珍贵了!”一张张,仔细摩挲,厚重历史带来的震撼让我忍不住感叹。

老人似乎知道接下来我要说什么,抢先开口:“照片不是我拍的。照片的拍摄者是38军112师的摄影战士,当时摄影战士有4人,有的牺牲在前线,后来人拿起相机继续拍,有的负伤无法继续战斗,就把相机交给接班的人。这些照片都是用生命换来的。”说到这儿,老人眼眶湿润。

在朝鲜战场上,满键手中的武器除了一杆枪,还有一支画笔。满键早年就读于华中高级艺术职业学校,他是带着画笔加入解放军,又带着画笔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经历是源泉,素材是原料。1950年,满键随38军112师第一批入朝参战,参与了3次战役,立了两次大功。

“那时候没想过出大作出力作,写写画画只是我的业余爱好。我是师宣传队的宣传员,除了宣传鼓动,还要执行战斗任务。”

战斗间隙,满键不停地画,画了几十幅战地速写,同时如饥似渴地收集战地摄影照片,袋子里那些大大小小的照片来自坑道里的洗印间、来自堑壕里的展览板,即便是淘汰下来的照片,他也一一保存好。

这些在战场上收集的照片,为满键日后的创作累积了沉甸甸的创作素材。

回国后,作为战争亲历者,满键打算用绘画的形式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战斗的情景展现出来。1956年,满键邀画家柳子谷老先生一起创作《抗美援朝战争画卷》。满键勾图,柳老落墨,辛劳3年,大作完成。

零金碎玉铸大器。在这幅27米长的画卷上,塑造人物近千,装备、枪械、器具数百件,讴歌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的战斗精神,更开创了用国画进行大型主题创作的先河。画作原取名《抗美援朝二次战役胜利长卷》,军委领导看后,认为长卷较好地描绘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建议命名《抗美援朝战争画卷》。

1958年,满键在38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写的《朝鲜战场穿插》一文基础上,以张魁印为原型进行创作,写成电影剧本《奇袭》,并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于1960年在全国公映。

70年后的今天,烽烟散去,但只要再次展开这幅长27米的画卷、再次重温这部影片,依然能感受到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几十年来,满键创作的抗美援朝主题作品和收藏的百幅战地摄影照片成为数位文艺工作者创作抗美援朝作品的源泉。适逢举办画展,老人都会将照片连同画作一同展出。面对慕名而来的青年人,老人总会拿出这些珍贵照片,告诉他们,他所经历的真实的抗美援朝战争。

采访结束时,满键老人问:“小伙子,当兵多少年了?”

笔者笑着答:“在您这儿,我还是个新兵蛋子。”

老人追问:“怕打仗吗?”

“我命是国家的,只要祖国需要,我时刻准备着。”

笔者如实作答,老人欣慰地笑了。

责任编辑:杜汶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