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梦·黄河情】武陟县:在这里,听到孩子们唱响黄河文化的“新声”

来源:中国网 作者:江虹霖 发布:2020-09-17 09:14:04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中国网焦作9月16日讯(记者 江虹霖)“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走进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感受“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魅力。

“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黄河千里长堤起于武陟,千里悬河起于武陟。资料显示,滔滔万里黄河,流经全国9省区100多个县市,武陟县之所以能折桂“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是因为这里的历史、地域、民风、民俗、文化基因里都浸泡着黄河的影子。

俯瞰嘉应观,如同一个缩小版的故宫。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武陟县拥有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理黄河历史的庙观——嘉应观,被誉为“黄河故宫”、“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是黄河在武陟堵口成功的一个纪念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这里也是人与河抗争的历史活化记忆。

据嘉应观景区党组书记翟嵩峰介绍,嘉应观曾在清代作为治水衙门使用,此功能一直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度是人民治黄工程的指挥部。傅作义、王化云等一批新中国水利专家,曾到这里工作、调研。

记者走进嘉应观,发现与别处不同的是,这里有着丰富的研学活动。

当地一所中学组织学生在嘉应观开展研学课程。中国网记者 江虹霖/摄

嘉应观内正在展示黄河号子。黄河号子属于劳动号子的一种,先民们在与洪水的抗争中,共同协作,逐渐形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号子)。中国网记者 郑亮/摄

学生们正在学习黄河号子。中国网记者 江虹霖/摄

翟嵩峰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表示,为让黄河文化代代传承,自去年起武陟县聘请专业团队打造此类研学课程,覆盖幼儿园至高中阶段。小学以下阶段以实践体验黄河文化为主,重视游戏性艺术性;初中阶段在县情市情基础上围绕黄河文化适当增加竞赛、探索等内容;高中阶段在省情国情基础上挖掘黄河治理文化核心,以研究、考察学习为主,观光考察为辅。

据了解,武陟县黄河文化的传承实践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黄河盘鼓、大圣鼓、怀梆、黄河号子、黄河抢险石头树梢梱、大河遗风民间传说故事及歌谣小曲调等数十种。黄河泥埙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武陟县多家中小学校列为课堂学习内容,许多学校也在积极打造特色课堂。

孩子们正在学习黄河泥埙。中国网记者 江虹霖/摄

嘉应观内,黄河泥埙传承人王建现场吹奏并展示制作过程。正在学习的孩子们一齐用黄河泥埙吹奏《茉莉花》等歌曲,一位任姓老师在一旁纠正孩子们的吹奏动作。任老师告诉中国网记者,在嘉应观,黄河泥埙在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是比较高的,最小的吹奏者仅9岁。

在武陟,黄河文化传承仿佛是一种习惯,根植于生活在此的百姓血脉中。不过,翟嵩峰也有隐隐的担忧。翟嵩峰说:“面对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传播者有着极大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媒体的传播,老百姓出去打工赚钱,没有人愿意花费时间来学习和继承这些文化。随着时间推移,有些缺少了原来的味道,有些已经成了抢救性遗产。”

翟嵩峰认为,传承并弘扬黄河文化,首先要有一支队伍,这个队伍由当地文化学者、爱好者组成。第二,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力度,为这些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奉献的传承人提供场所和一定的经费保障。第三,要围绕黄河文化由政府策划支持打造成文创产品,比如地方伴手礼,既能宣传提升当地的文化品味,也能成为支持黄河文化发展的一个途径。第四,更多设立文化创新奖励,政府要利用春节、端午节、农民丰收节等老百姓的节日举办赛事、活动。第五,要做好黄河文化的宣传推广。

“将武陟黄河文化带回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民的情怀,也是新时代武陟更广泛传播黄河文化的声音。嘉应观之内,红墙碧瓦的古建筑之间,孩子们的吹奏声、号子声此起彼伏,久久回荡……

责任编辑:宋丽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